新型抗抑郁药不断研发 氟西汀探索到新作用

2015-06-12 22:20 来源:丁香园 作者:
字体大小
- | +

抑郁症的发生涉及神经营养因子、免疫、基因等多种机制,多年来大量研究在这些领域不断有了新发现。药物治疗仍是抑郁症的首选治疗方案,抗抑郁药等新药研发如火如荼,同时氟西汀等经典药物的新作用机制被不断发现和认同。

近年来,增效剂使用成为临床抑郁症中的研究和讨论热点,疲劳感和精神运动性迟滞等抑郁症低动力症状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抑郁症治疗理念从最初的控制症状逐渐转变为个体化治疗,改善认知功能,回归社会。

此外,强迫症和进食障碍的临床诊治也有了循证方面的新进展。更多精彩,尽在本期中枢神经高峰论坛,敬请关注。

直播时间:2015 年 6 月 13 日(星期六)上午场 09:00-12:00 下午场 14:00-15:30

点此查看会议详情 >>

会议日程:

6.13.png

专家介绍:

唐宏宇,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教授、主任医师,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会长,专长于临床精神病学、精神医学伦理与法律等。主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划教材—精神病学》,并主持精神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和细则的制订和修订。

李洁,中山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广州市惠爱医院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广州市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华精神科杂志》编委,世界文化精神医学协会(WACP)理事。编著有《文化与精神医学》、《艺术与精神医学》。

季建林,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理医学科主任、教授,上海市闵行区精神卫生中心院长,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综合医院精神卫生工作和研究,主编《精神医学》、《医学心理学》,著有《综合医院精神卫生》、《自杀预防与危机干预》、《心理治疗与咨询的伦理学问题》等。

沈鑫华,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副院长、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工作秘书,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认知行为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抑郁焦虑障碍,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60 余篇。

朱刚,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医学科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物质依赖学组委员,CPA 中国焦虑抑郁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华精神科杂志》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神经精神药理学、精神疾病分子遗传学,共发表 SCI 论文 50 余篇。

张大荣,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教授、主任医师,擅长强迫症、进食障碍等精神疾病的诊治。

编辑: 沈亮亮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