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在精神障碍中的作用被忽视

2011-09-28 00:00 来源:爱思唯尔 作者:
字体大小
- | +

近年来涌现了多项关于大脑对肠道细菌影响(下行控制)的研究。例如我们已经知道,应激可影响肠道菌群。但最近一些研究——多数为临床前研究——提示上述观点反过来亦成立:肠道细菌可影响大脑。这一新发现十分重要,因为这意味着我们在治疗精神障碍患者时还需考虑其胃肠道健康。

例如,近期由法国的Serguei O.Fetissov和PierreDéchelotte两位医生发表的一篇文章提示,进食障碍、重性抑郁障碍和嗜睡症可能起源于脑外,可能是一种“累及体液免疫系统的脑肠轴功能障碍”(Curr. Opin. Clin. Nutr. Metab. Care 2011; 14: 477-82)。其中进食障碍的关联证据最强。

Fetissov和Déchelotte提出,肠道菌群构成可能是引起某些神经肽反应性自身抗体的一个关键因素,而这些自身抗体又反过来影响相应的肽能信号传导从而导致进食相关行为的改变,甚至引起进食障碍。

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K.M.Neufeld医生及其同事开展的另一项研究显示,肠道菌群在中枢神经系统和行为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评估了无菌成年小鼠与无特定病原体成年小鼠的基本行为特征。结果显示,前者在应激情况下表现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高反应性,而后者(普通实验室小鼠)无此表现。有趣的是,无菌成年小鼠的焦虑程度下降,更经常且更长时间地作出危险举动。研究者还发现,无菌成年小鼠海马齿状回中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上调,而5HT1A受体和NMDA受体表达下调,这些特点都与应激反应和情绪性行为相关(Neurogastroenterol. Motil. 2011; 23:255-64)。

更引人注意的是,一项相关研究显示,无菌小鼠的行为表型可通过给予其来自普通实验室小鼠的肠道细菌而被改变。经过这一处置,无菌小鼠的行为变得与普通实验室小鼠相似(焦虑程度增加),而且对海马组织的多聚酶链反应分析表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下调(Gastroenterology 2011; 140:S-57)。

不仅肠道菌群似乎在行为和应激反应中发挥作用,而且反过来,应激似乎也会影响肠道菌群,即构成某种双向通路。今年由MichaelT.Bailey医生及其同事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社会应激可对多种肠道菌群产生深远影响。研究者向小鼠施加社会破坏性应激(相当于慢性社会应激),结果发现这种应激暴露使得拟杆菌素数量减少,而梭菌属数量增加。正如研究者所预料的,社会破坏性应激还使得白介素-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水平上升,二者通常由应激所致,后者还提示发生了损伤。有趣的是,如果在给予社会破坏性应激之前使用抗生素治疗(旨在减少肠道细菌),小鼠的白介素-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均不上升。这一结果提示,应激导致的细胞因子水平上升依赖于肠道菌群(BrainBehav. Immun. 2011; 25:397-407)。

鉴于上述新发现,我们应开展更深入研究以了解菌群在行为和精神疾病中的作用。如果进一步研究的结果支持细菌与某些精神疾病存在因果关系,临床医生在防治精神障碍时就不仅要考虑精神疗法和针对大脑的药物,而且还可考虑使用针对肠道细菌的抗生素。这样的干预措施或许能为精神科医生提供新的武器,改善精神病治疗的预后。

Bouchard女士是德克萨斯A&M大学的神经科学教授。她没有相关利益冲突。
 

编辑: 臧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