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敏教授:专委会成立的意义以及「基于影像的个体化急诊溶栓诊疗体系」科研项目

2015-12-09 11:22 来源:丁香园 作者:
字体大小
- | +

2015 年 11 月 28 日,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科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期「神经病学时间」研讨会在京召开。

会议期间,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科学专业委员会常委、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楼敏教授接受丁香园专访,畅谈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科学专业委员会成立的意义;以及目前正在开展的「基于影像的个体化急诊溶栓诊疗体系」科研项目。

ccvideo


楼敏教授认为,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科学委员会的成立对青年医生来说意义重大;「医生的培养是个很漫长的过程。一般三十多岁到四十岁升了副高以后,才有更多的时间做研究。」

而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科学专业委员会提供的平台和转化机制(包括五分钟电梯演讲,合伙人制度等等),都将鼓励更多青年医生培养临床思维的能力,开展早期研究,激发创新思维;迸发出火花后,在临床过程中快速实现转化。

结合个人经历,楼敏教授建议青年人在更早期接受临床思维能力的训练;她同时希望不仅神经科的青年医生,更多其他领域、致力于创新的青年医生,都能抓住这样的机会,更好地把青年时代有创新性的想法表现出来。

谈到目前开展的科研项目,楼敏教授介绍了「基于影像的个体化急诊溶栓诊疗体系」建设。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从 2009 年开始就建立了前瞻性急性期的溶栓治疗流程,也建立了溶栓数据库。最近几年医院希望在急性期再灌注治疗方面有一些创新。

现在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两点:

第一点是改善院内流程,缩短入院时间。急性期溶栓治疗的时间需要各个科的协调,神经内科与院前等科室合作,病人来院到接受溶栓治疗,最短只需二十多分钟。

第二点是对于一些超时间窗的病人,再次给予治疗机会。一般急性期再灌注溶栓治疗的时间窗是 4-6 小时;超过 4-6 小时,许多医院都不能做再灌注治疗。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现在能对 4-6 小时以上的病人进行再灌注治疗,目前已经延长到 9 个小时。

对于睡眠中起病或发病时间不明确的缺血性卒中病人,楼敏教授希望通过一些多模式影像的选择,找到还存在的缺血斑带;增加接受再灌注治疗的人群,为他们提供再次治疗的机会。

血管内治疗需要影像学的筛选手段,所以她的研究希望找到一些更可靠的影像学标志;为一些能从血管内治疗获益的人群提供信息,这也是楼敏教授所在团队的研究目标。

编辑: 张婷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