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部病灶部位能够提示临床孤立综合征向多发性硬化转化

2012-12-13 18:31 来源:丁香园 作者:geniusgodyu
字体大小
- | +

特定白质束的累及与向短期内向MS临床转化高度相关

多发性硬化(MS)的诊断需要满足时间和空间上的多发。在2010年的McDonald诊断标准中,只有1次临床发作和1个病灶客观临床证据的则诊断为临床孤立综合征(CIS)。随着临床随访,部分临床孤立综合征可能再次发作,出现新的病灶从而达到多发性硬化的诊断标准。对于哪些临床孤立综合征患者将转化为多发性硬化目前尚无很好的判断标准。为此,加拿大锡耶纳大学神经与行为科学系的Antonio Giorgio博士等人进行了一项研究,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2012年12月5日的Neurology杂志上。

该研究为多中心、回顾性研究。研究中共收集1165位临床孤立综合征(CIS)患者发病初期和临床随访1年的临床和MRI情况。根据MRI的T2加权图像绘制白质病灶部位和频率的病灶可能性图。用非参数排列为基础的方法进行Voxelwise分析(p < 0.05, 簇校正)。

研究结果显示:在以大脑半球、多灶和脑干/小脑起病的CIS患者,病灶可能性图簇见于临床功能脑区。视神经和脊索起病的CIS患者未见显著病灶簇。在发病1年后,26%的患者成为临床确诊MS病例。尽管转化组中相较没有转化组基线病灶负荷更高(7 ± 8.1 cm3 vs 4.6 ± 6.7 cm3, p < 0.001),其病灶分布范围较小(病灶所占据的脑体素比例:18%对比25%)。高病灶频率见于转化组的投射、相关和联合白质束,而胼胝体、放射冠和扣带的簇较大。

该研究显示:临床功能白质束更高频率的病灶能够为不同类型起病的CIS进行定性。特定白质束的累及,特别是那些被涉及运动功能和临近胼胝体的纤维穿越的纤维,似乎与短期内向MS临床转化的更高风险相关。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yujianyu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