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伟教授谈卒中急性期血管内治疗的应用

2016-01-30 17:25 来源:丁香园 作者:杨婧哲
字体大小
- | +

近年来,卒中急性期的血管内治疗获得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也为临床治疗带来了更多的希望。

2016 年 1 月 23 日,在 2016 年神经病学时间系列活动——「卒中时间」(济南站)会议现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吴伟教授分享了两例关于急性卒中早期介入治疗的病例,并接受了丁香园的提问。

ccvideo

吴伟副教授提到,脑梗死急性期在时间窗内及早打通闭塞血管,尽早实现血流灌注是患者良好预后的关键。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让更多的急性卒中病人获益。

吴伟副教授说:「从 1995 年的 NINDS、ECASS1,到 2008 年的 ECASS3,我们用了 13 年的时间,将静脉溶栓的时间窗从 3 小时延长至 4.5 小时,而脑梗死急性期的血管内治疗,从 2013 年 IMS-3,MR RESCUE,SYNTHESIS 试验血管内治疗的阴性结论,到 2015 年,仅仅 2 年时间,便于 4、5 个临床试验,如大家比较熟悉的 MR CLEAN,ESCAPE,EXTEND-IA,SWIFT PRIME 等,均证实了早期更长时间窗(相比于静脉溶栓)内的血管内取栓治疗有更高的血管再通率,和更好的临床预后。」

因此,有学者说脑梗死急性期介入治疗的春天来临。

齐鲁医院的脑血管病团队积极开展了脑梗死急性期血管内治疗的临床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临床中发现脑梗死急性期大血管闭塞患者,局部可能存在不同性质的病变,有时单纯的常规支架取栓装置取栓不能达到血管再通的目标,因此尝试了急性期取栓血管未理想再通的情况下置入球扩支架,以达到尽快开通血管,实现血流复流。

在本次「卒中时间」精品学术会议上,吴伟副教授分享了两例取栓后出现血管反复闭塞,术中置入支架的病例,以期待和来自各地的专家和丁香园的朋友请教和探讨。

吴伟副教授简介:

吴伟,医学博士,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副教授,科室副主任。

卫计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基地医院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神经血管内治疗协作组成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学组成员,山东省医学会脑血管病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山东省神经内科分会委员,山东医师协会高血压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学会委员。

1990 年山东医科大学本科,1999 年至 2005 年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攻读硕士及博士学位,2013 年于德国莱比锡大学短期进修学习。

在神经内科领域早期开展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治疗工作,独立完成缺血性脑血管病支架介入治疗数百例,包括多例高难度颈动脉支架,以及颅内大脑中动脉、椎动脉颅内段、基底动脉支架,使齐鲁医院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并从 2008 年起每年举办齐鲁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论坛,形成一定的学术影响力。

目前承担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相关省科委课题 3 项、科技攻关 1 项,卫生厅课题 1 项,联合承担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课题 3 项,并参加多项缺血介入的国家横向课题,撰写相关论文数十篇。

编辑: 周薇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