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血管炎:如何避免误诊与漏诊

2016-07-15 07:10 来源:丁香园 作者:lilyfighting
字体大小
- | +

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血管炎(PACNS)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疾病(估计发病率为 2.4/每百万人群),没有确切病因,病变局限于中枢神经系统。其临床特点如下所示:

1. CNS 脉管炎/血管炎:PACNS 起源于中枢神经系统(CNS)血管炎症反应,CNS 血管炎是血管病变的多种病因之一,血管病变包括任何形式的病理改变,如血管痉挛、动脉粥样硬化等。

2. 原发性:指通过临床与辅助检查未发现其他导致血管炎性病变的疾病。相对应的为继发性 CNS 血管炎,如系统性血管炎所致 CNS 受累、感染继发的 CNS 血管炎(如水痘带状疱疹所致血管炎、曲霉菌等真菌感染侵犯血管壁等)。

3. 肉芽肿性:PACNS 仅能由 CNS 血管组织病理学检查来确诊,而其最常见的组织病理学亚型(58%)为肉芽肿性脉管炎,其特征为单核细胞及肉芽肿与多核细胞浸润。

PACNS 的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包括头痛、认知功能障碍及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实验室检查、神经影像学及血管造影对诊断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均不令人满意;确定的诊断依赖于脑组织活检。因此,PACNS 常被误诊。

有许多误诊为 PACNS 的病例常常源于对上述三个原则的错误认识:(1)血管造影显示出血管病变,即被错误的认为是血管炎;(2)并未充分地搜寻继发性血管炎的可能病因;(3)缺乏病理学诊断。Bhattacharyya 等在 Pract Neurol 发表一篇文章,对该病的临床、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特点进行综述,重点关注于如何避免常见的诊断误区,一起来学习下吧。

临床表现

PACNS 的临床表现高度变异,最常见的症状为头痛(50%~60%)及认知功能改变(50%~70%);没有上述症状也不能排除 PACNS。大多数患者也具有局灶性特征,如偏瘫、共济失调、颅神经病变、视觉症状、锥体外系体征、癫痫及脊髓病变。PACNS 患者通常不伴有系统性症状,如发热、寒战、体重下降等。

约半数病例起病年龄为 37~59 岁。男女均可受累,男性偏多。起病通常为亚急性或慢性,约 40% 患者。有研究者将 PACNS 总结为三种临床表型:(1)复发缓解病程(「不典型多发性硬化」类型):通过不典型的临床表现与多发性硬化区别,如痫性发作、严重头痛或急性/亚急性脑病;(2)颅内占位性病变;(3)急性或亚急性脑病。

神经影像学

1. 结构性神经影像

当颅脑影像学提示一个或多个无法解释的病变时,应当想到 PACNS 可能。超过 90% 的病例 MRI 可发现异常,MRI 正常时可基本除外 PACNS。CT 也可能发现异常,但敏感性不够。

MRI 的异常表现亦可多种多样,可概括为:累及皮质、皮质下白质及/或深部灰质的 T2 或 FLAIR 像高信号;大或小血管分布区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梗死灶;类似肿瘤的占位性病变;实质或脑膜强化。

这些改变可被影像学医师提示为心源性脑栓塞、小血管性脑血管病(脑白质缺血)、白质脱髓鞘病变、肿瘤、感染或伴有广泛白质改变时考虑为 CADASIL。上述疾病的确均为亚急性起病、伴广泛或局灶性神经系统缺损、及异常 MRI 改变患者所需考虑的疾病,且其中大多数较 PACNS 常见的多。

2. 血管性神经影像

PACNS 最大的误诊或漏诊陷阱源于对血管病变的不正确理解(或缺乏了解)。1988 年首个 PACNS 诊断标准中,血管造影显示出交替的狭窄与扩张——即所谓的「串珠」样改变——被认为是 PACNS 具有代表性的证据。

然而,在脑血管造影中(包括 CTA、MRA 与 DSA)「串珠」仅仅代表存在了血管病变,并不指有血管炎。因此,并不具有特异性。另外,在活检证实的 PACNS 研究中,「串珠」样改变的特异性仅占 30% 左右。这表示大多数具有血管病变的患者并非 PACNS。

脑血管成像中血管腔不规则的疾病包括: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感染性血管炎、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纤维肌性发育不良、血管内淋巴瘤或血管影像重建过程中的伪像。因此,血管成像结果需详细评估其潜在病因。

另外,血管成像是正常的也不能完全除外 PACNS。病理学证实的 PACNS 研究中显示仅有 25%~43% 病例血管成像具有血管改变。因此,正常的血管造影并不能排除 PACNS。

实验室检查

CSF 检查或可帮助区分血管病变与血管炎。CSF 异常的病例中 90% 被证明有血管炎,常常表现为蛋白升高、轻度淋巴细胞增生且糖正常。虽然许多 CNS 炎症性疾病均可有类似表现,其对 PACNS 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有限,但是,一个完全正常的 CSF 检查结果可除外 PACNS。

实验室检查可帮助鉴别潜在的系统性血管炎,如急性期反应物(红细胞沉降率/血清 CRP)、抗核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抗心磷脂抗体、类风湿因子、冷沉球蛋白及乙肝/丙肝血清学抗体。其中红细胞沉降率通常在继发性 CNS 血管炎中均升高,在超过 90% 的 PACNS 中正常。

病理学诊断

PACNS 的病理学表现具有异质性,最常见的亚型为肉芽肿型(占 58%),还有单纯淋巴细胞增生与急性坏死性血管炎。在老年患者中,肉芽肿亚型可表现为血管壁大量 β 淀粉样蛋白沉积伴炎性反应——即所谓的 β 淀粉样蛋白相关血管炎。其中部分患者还可表现脑实质的 β 淀粉样蛋白沉积。

病理学诊断对 PACNS 的确诊是必需的,常可发现临床可能为 PACNS 病例的其他病因。一项 30 例临床诊断为 PACNS 的患者接受脑组织活检以确认,但仅有 9 例符合 PACNS 的病理学诊断,而其他病例则为高血压改变(最常见)、淀粉样血管病变、梗死、血管畸形、虫媒病毒感染或其他。

许多临床医师担心活检风险,然而,在有经验的医学中心,这种风险通常是很低的。一项研究显示 61 例接受了活检的 PACNS 患者,没有一例永久性神经系统损伤发生,仅有三例在活检处有微小出血。一项大型研究调查超过 7000 例立体定向脑组织活检手术的安全性,发现致死率不到 1%,致残率为 3.5%,且极少为永久性残疾。

不幸的是,脑组织活检对 PACNS 诊断的敏感性也不令人满意。比较活检结果与最终临床诊断金标准(结合病史、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治疗效果综合判定),发现活检的敏感性为 53%~74%。为了提高发现潜在 PACNS 的检出率,活检应包括影像学异常的区域,并含有脑膜及脑实质,这可是敏感性提高到 80%。

另外,病理学检查的特异性确实相当高,还可帮助鉴别诊断与发现可治性疾病。大约有 75% 的怀疑有血管炎的患者经脑组织活检得到最终诊断。

治疗

由于 PACNS 十分罕见,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难以进行。专家建议初始治疗可选择皮质类固醇(如静脉使用甲强龙或口服泼尼松 1 mg/kg/d)及环磷酰胺(可每日口服 2g/kg/d 或每月静脉注射)。大约 80% 的患者对初始治疗反应良好,反应不佳者需再斟酌诊断。

初始治疗 6 个月后,通常可转为口服皮质类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可选用硫唑嘌呤、麦考酚酸莫酯、甲氨蝶呤等。需警惕免疫抑制剂相关副反应。

要点总结

1. 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血管炎(PACNS)最常表现为头痛与认知功能下降;但任何临床体征与症状都不具有特异性;

2. MRI 对 PACNS 敏感性高但特异性低;PACNS 没有特异的 MRI 病变特征,但 MRI 正常可基本除外 PACNS;

3. 血管造影显示血管管腔异常对 PACNS 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均不够,不应当被用于诊断或除外该病;

4. CSF 通常显示细胞增多及/或蛋白升高,同样,对 PACNS 诊断敏感性高但特异性低;

5. 脑组织活检是确诊 PACNS 的唯一方式,然而,大多数临床考虑的 PACNS 病例中,活检可能显示为另一疾病。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李娜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