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运动障碍协会(MDS)建议将帕金森病(PD)分为 3 个阶段:临床前期(神经变性已经出现,但是没有明显的症状或体征);前驱期(症状和体征已经出现,但仍不足以作出 PD 的诊断);临床期(即基于典型的运动症状作出 PD 的诊断)。这里我们将向大家介绍帕金森病前驱期的诊断标准。同时要注意的是,由于目前缺少针对 PD 前驱期进行神经保护或者病程缓解的疗法,所以该标准的制订只是出于研究的目的,并且是需要持续更新的。
首先,对于 PD 前驱期我们需要强调几点:
1. PD 前驱期的诊断依赖于一系列的标记物,这里的标记物指的是任何疾病指标,可以是运动或非运动症状,也可以是症状、体征或生化标志物。我们将这些标志物分为危险标记物和前驱期标记物两大类。
2. 从前驱期到临床期的发展速度因人而异。因此,这个标准的中心是是否出现了症状性的神经变性,而不是它何时会发展到临床期。如果有需要可以选择合适的标记物进一步分层来判断前驱期的早中晚阶段。
3. 考虑到目前没有方法来 100% 地识别 PD 前驱期,所以该诊断标准也必然是建立在一定概率的基础上。在这个诊断标准中,我们设定概率为 80%,即符合该诊断标准的个体有 ≥ 80% 的可能的确处于 PD 前驱期。
4. 为了方便计算,该诊断标准假设 PD 前驱期的病程为 10 年。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一些重要的概念来帮助我们理解该诊断标准:
1. 验前概率:即 PD 前驱期的患病率。事实上 PD 前驱期的真实患病率是未知的。所以各个年龄阶段的前驱期患病率是参考 PD 临床期的患病率、发病率、年龄累积发病率以及一些前瞻性研究得到的。以 5 年为一个时间间隔,我们估计验前概率是:
从 50 到 54:0.4%;从 55 到 59:0.75%;从 60 到 64:1.25%;从 65 到 69:2.0%;从 70 到 74:2.5%;从 75 到 79:3.5%;80 岁以上:4.0%
2. 似然比:似然比(LRs)是用来描述一个诊断试验的指标。阳性似然比(LR+>1)说明阳性的试验结果能增加疾病概率的程度,阴性似然比(LR-<1)说明阴性试验结果能降低疾病概率的程度。LR+可以通过敏感度/1-特异度来计算,LR-可以通过 1-敏感度/特异度来计算。在该诊断标准中,入选的所有标记物都有相应的似然比,而这些似然比是通过 2 个以上的前瞻性研究或者 meta 分析提供一致的证据而得到的
表 1 危险标记物和前驱期标记物的似然比
最后,我们结合似然比和验前概率来估计 PD 前驱期的可能性。对某个患者而言,当得到了所有的相关信息,所有似然比,包括阳性和阴性似然比,可以相乘得到总似然比。这个总似然比可以与验前概率相结合来计算个体的验后概率,也就是 PD 前驱期的概率。前面说过,这个诊断标准是基于 80% 的概率,所以,为了达到诊断标准,假设验后概率是 80%,对于某个年龄阶段的人群而言,他们的验前概率(即患病率)是已知的,我们通过计算就可以得到要达到诊断标准的最小的总似然比,如下:
表 2 验前概率和 PD 前驱期要求的似然比
以上就是 PD 前驱期诊断标准的所有内容,接下来我们来通过一个例子应用这个标准:
例:一个 62 岁男性,有职业性杀虫剂暴露史,喝咖啡,不抽烟。他患有 iRBD,嗅觉减退,无便秘,无抑郁,无焦虑,无日间嗜睡。定量运动试验在界值附近(正常下限),没有专家检查。他的计算如下:
第一步:从表 2 中得到验前概率 = 1.25%。
第二步:从表 1 中查到每个标记物相应的似然比,计算总似然比 = 1.2(男性)×1.5(杀虫剂)×0.88(咖啡)×1.25(不抽烟)×130(RBD)×4.0(嗅觉障碍)×0.8(无便秘)×0.85(无抑郁或焦虑)×0.88(无嗜睡)×1.0(运动测试界值,似然比取 1)= 616
第三步:计算验后概率,用以下两种方法的一种:
1. 用计算器计算准确的概率。结果是 89%。
2. 从表 2 可知 62 岁要诊断 PD 前驱期总似然比需要达到 300,而实际上该患者总似然比是 616,远大于 300,所以该患者符合 PD 前驱期的诊断标准。
当然,这个诊断标准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伦理学方面的问题,以及实际应用中的一些限制。特别是在实际应用中,这个标准的使用要求尽可能多的得到患者的信息,否则会导致结果较大的偏差。但尽管有一些限制,这个诊断标准也展现了它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它能够考虑到各种类型的标记物,且可以为新标记物的加入和未来的修正提供一个框架。所以该诊断标准还有待于时间的验证和持续的更新。
参考文献:
Daniela Berg, Ronald B. Postuma, Charles H. Adler, et al. MDS research criteria for prodromal Parkinson's disease[J]. Movement Disorders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Movement Disorder Society, 2015, 30(12):1600-1611.
本文为作者原创编译总结,若需要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