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H 自动调节功能受损程度可准确预测神经系统并发症

2016-08-26 20:40 来源:丁香园 作者:幸福的味道
字体大小
- | +

脑血管痉挛和迟发性脑缺血(DCI)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常见的两个并发症。既往研究显示,SAH 患者如出现脑自动调节功能障碍,其可能更容易发生 DCI。但尚缺乏对 SAH 患者脑自动调节功能障碍机制以及预后的研究。

为此,来自哈佛大学学者 Ozan 等人进行了一项研究,旨在探索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脑自动调节功能损害的生理机制以及其与患者神经系统预后之间的相关性。该研究发表于近期的 Neurology 杂志中。

该研究纳入了从 2010 年 3 月至 2015 年 5 月入住神经重症 ICU 病房的 121 例非外伤性 SAH 患者。采用 DSA 明确患者是否存在血管痉挛,在入院后 2~4 天每天记录患者脑血流情况和心跳间歇期脑动脉压。

根据脑动脉压和血流的关系,采用投影回归寻踪法定量评估脑自动调节功能。主要终点指标为脑自动调节功能的早期改变,因为这与血管痉挛和迟发性脑缺血均相关。

研究结果显示,43 例患者仅出现血管痉挛,9 例患者仅出现 DCI,14 例患者同时出现血管痉挛和 DCI。脑自动调节功能可正确预测 86% 的患者发生 DCI,与既往研究模型中 80% 的比例相当。

与没有出现继发性并发症,或仅出现血管痉挛的患者相比,发生 DCI 的患者存在独特的脑自动调节的特点(见图 1):当脑动脉压力出现短暂性下降时,脑血流下降的速率更加明显;但当脑动脉压力上升时,脑血流上升的速率更加缓慢,提示血管自动调节功能明显受损。

1.png
图 1 SAH 患者脑压力血流关系;纵坐标表示脑血流波动的幅度

该研究结论认为,在 SAH 患者中,脑自动调节功能受损的程度可准确地预测神经系统并发症,更好地了解该机制有助于进行针对性的干预,减少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李娜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