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是人体中潜在的「炸弹」,一旦发生破裂后果严重。非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高度提示脑动脉瘤破裂,死亡率高,需要高度重视。现结合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放射科的 Jeffrey Rudie 医生在 auntminnie 上的病例来对该病进行介绍。
病史
46 岁女性,加重性头痛、复视、恶心就诊。
影像学检查和发现
图 1 为头颅平扫 CT,鞍上池和脚间池内可见高密度造影剂(绿色箭头),且蔓延至左侧裂和左侧颞叶(黄色箭头)。临近大脑镰前部也可见高密度影(红色箭头)。脑室内未见高密度影
图 2 为头颅 CT 增强扫描,前交通动脉位置可见梭形突出(红色箭头)
图 3 为头颅 CTA,前交通动脉可见一梭形动脉瘤(红色箭头)
图 4 为 DSA 与 3D 血管重建,可见梭形动脉瘤(红色箭头)
图 5 为介入动脉瘤夹闭术后,梭形动脉瘤消失(红色箭头)
头颅 CT:鞍上池和脚间池内可见高密度造影剂,且蔓延至左侧裂和左侧颞叶。临近大脑镰前部也可见高密度影。脑室内未见高密度影。
头颅 CTA 示:前交通动脉处见一直径约 5 mm 的梭形动脉瘤,起自右侧大脑前动脉 A1 与 A2 段交汇处。
脑血管造影:不规则分叶状前交通动脉瘤,大小约 4.6 x 2.6 x 2.7 mm,由右侧颈总动脉和右侧颈内动脉供血。
诊断
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鉴别诊断
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中脑周围出血、动静脉畸形或瘘、细菌性或肉芽肿性脑膜炎、假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临床过程
介入下使用金属微弹簧圈对动脉瘤进行夹闭,后再次进行脑血管造影(图 5)。
讨论
动脉瘤是指动脉壁三层均向外局限性膨出,常发生于动脉分支处。囊状或「草莓样」动脉瘤在无症状人群中发生率约 0.2%~8.9% 不等,每年动脉瘤破裂率约十万分之六到八。与基因遗传有关,即有 2 个以上一级亲属发生动脉瘤时,其自己发生动脉瘤的几率约为 30%。非洲,日本和芬兰血统的人中,女性 1.5 倍于男性。同时,动脉瘤还与高血压、结缔组织病如埃勒斯综合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疾病和肌纤维发育不良有关。
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继发于外伤后。而脑动脉瘤破裂是非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占 85%)。其他少见病因包括中脑周围静脉出血(10%),细菌性或肉芽肿性脑膜炎或动静脉瘘或畸形破裂出血等。
尽管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影像学表现受出血量和出血时间的影响,最近的研究表明头痛 6 小时以内常规 CT 和神经系统检查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敏感性可达 100%,同时腰穿并不是必须检查。
临床上,蛛网膜下腔出血典型表现为「霹雳样」头痛,表明病情危急,常合并有畏光和假性脑膜炎表现。约 4%~22% 有「霹雳样」头痛的患者最终发现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严重程度与出血程度、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度相关,病情严重者可有意识完全丧失,死亡率高。
影像学检查
1. CT
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内高密度影(CT 值约 40~60 HU),包括鞍上池、中脑周围池,甚至延伸到大脑裂隙和大脑凸面。诊断最为敏感的位置是脚间窝。
脑动脉瘤位置:约 85% 位于前循环,30%~40% 起自大脑前动脉或前交通动脉,30% 位于后交通动脉,20%~30% 位于大脑中动脉分支,5%~10% 位于颈内动脉。约 15% 起自后循环,包括基底尖,小脑上动脉,小脑后下动脉。
2. CT/CTA
CT 上动脉瘤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圆形密度略高的病灶,有时可有周围钙化。强化 CT 上,呈明显均匀强化,但合并瘤内血栓时表现为充盈缺损或环状强化。CTA 对血管的解剖细节显示较好,能够发现直径大于 3 mm 的动脉瘤。
3. MR/MRA
MR 诊断动脉瘤更加敏感,在 FLAIR 序列上表现为高信号。T2 上有时可表现为大的流空信号。MRA 可不使用射线和对比剂就可以显示血管结构,但图像空间分辨率低,易受伪影干扰。
4. DSA
DSA 诊断小动脉瘤的准确性和敏感性均较高。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好,而 CTA 常会高估动脉瘤的大小。
但 DSA 操作风险高,比如中风。DSA 可以更加仔细的分析动脉瘤的大小、体部和颈部的形态,这对治疗非常有帮助。
治疗和预后
尽管对于动脉瘤破裂的治疗已有很大进步,但死亡率仍很高,约为 50%。治疗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重复造影来评价再出血、脑积水、脑血管痉挛、脑水肿的情况。治疗方法包括血管内介入,包括大多数情况下采用的线圈夹闭术,辅助以支持治疗,如防止血管痉挛等。
动脉瘤破裂的治疗预后情况尚有争议。动脉瘤较大,且体积渐进性增大者提示高破裂风险。常规来说,动脉瘤直径小于 7 mm,破裂风险较低。其他重要的影响因素包括动脉瘤体积增大和吸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