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术」、「性高潮」、「医患恋」以及「婚外情」,这些狗血的关键词凑在一起,只能是小说或电影,比如 2012 年的法国电影《奥古斯丁》。影片讲的是 1885 年的法国,一名乖戾的老医生和一个癔症少女之间的离奇故事。
虽然电影整体一般,豆瓣评分只有 5.9 分,但电影里的男主人公却非常不一般。有人说电影是为了纪念精神分析派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我只能呵呵了。这事和弗洛伊德还真有那么一点关系,因为男主人公叫做夏柯特(Jean-Martin Charcot),世界第一任神经科主任,而弗洛伊德只是他众多学生中的一个。
你所知道和不知道的「Charcot」牌疾病
你可以不知道 Charcot 擅长催眠术(hypnosis),但你一定得记住 Charcot 三联征:腹痛、寒战高热、黄疸。这是肝外胆管结石的典型症状,也是执医必考多选题。
从事神经内科医师多年以后,你可以忘了属于普外科的 Charcot 三联征,但你一定得记住晚期多发性硬化的 Charcot 三主征:眼球震颤、意向性震颤、吟诗样言语。当然,如果你不经意间把豆纹动脉称为「Charcot 动脉」,则能瞬间提升逼格。
别急,还有。呼吸科的哮喘患者体内嗜酸细胞的崩解产物称为 Charcot-Leyden 结晶;肝病患者晚期出现的间歇疼痛、发热、黄疸和体重下降称为 Charcot 肝病性间歇热。
当然,最得意的还是在我们神经科,大名鼎鼎的多发性硬化(MS)在欧洲很多国家也被称作 Charcot 病;周围神经或脊髓病变等引起的痛觉异常导致的神经性关节病被称为 Charcot 关节; 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也被称为腓骨肌萎缩症,简称为 CMT 病,CMT 就是 Charcot、Marie 和 Tooth 三位学者名称首字母的缩写……
据有关部门的不完全统计,被「Charcot」冠名或挂牌的疾病有 15 种之多。
他凭什么是全世界第一任神经科主任
光靠给疾病抢注「Charcot」牌商标当然不是必杀技。要想让整个医学界为之颤抖,必须得有大杀器。从公元前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区分了脑膜、大脑和小脑开始,直到 1667 年,托马斯·威利斯才发明了一个词,叫做「neurology」。
此后神经解剖和病理学家工作越做越细,发现了很多大体解剖结构、显微细节,病理表现以及与功能之间的关系,但是这些知识都没有在临床应用中充分发挥价值。那时候几乎所有神经或精神系统的疾病都有一个至今为止依然很扯皮的名字,叫「神经系统紊乱」。只有极少数的疾病如癫痫、截瘫、神经梅毒是能够独立命名的。
直到 19 世纪,Charcot 释放了大杀器,干了三件事,才把这些知识用活了。
一是对患者临床体征和症状变化进行长期细致的记录和观察;二是对患者的尸体进行病理解剖;三是通过解剖和病理结果,结合患者症状体征,总结出神经系统检查方法以及神经系统疾病分类方法。也就是说,没有 Charcot 的这些奠基性工作,就没有我们今天《神经病学》课本上绪论,以及定位诊断和体格检查这些基础章节。
我们知道,科主任一般都讲绪论,能讲绪论的一般都有机会成为科主任。所以,1881 年,56 岁的 Charcot 在伦敦的国际医学大会上给所有的医生讲了一堂《神经病学》绪论,同学们都怀着崇拜的目光,陶醉其中,下课争相找 Charcot 老师拷幻灯、划重点。同年 7 月,法国议会就任命他为神经系统疾病的首届临床主任, 神经科在全世界作为一门专科正式成立。
要成为第一任神经科主任,总共分几步
第一步:你得学习成绩好
Charcot 的爹地是法国巴黎的无产阶级劳动工人,是做马车轮子的一把好手。老 Charcot 家有兄弟仨,个个都得吃饭穿衣、攒钱买房娶媳妇,上大学交学费就是个问题。老 Charcot 决定, 学习好的上大学。喜欢绘画和音乐的文艺青年 Jean-Martin Charcot,凭着优异的学习成绩接受了高等教育。
第二步:你得有个好平台
23 岁 Charcot 从医学院毕业后来到了萨尔贝蒂耶医院(Hospital de la Salpêtrière)实习。院领导看小伙子有才华、会来事,就把他留了下来,这一干就是一辈子。
萨尔贝蒂耶医院虽说 16 世纪还是个全欧洲最大的收容妇女和妓女的庇护所,但到了 19 世纪,俨然已是一家百年老字号医院。医院拥有 5000 张床位,其中近 3000 多病人都患有神经系统疾病。在这么好的平台上干业务,你想不进步都难。
第三步:你得临床科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患者多,医患关系复杂,天天忙着改医嘱、写病程是不够的,还得抽出时间来搞科研。Charcot 在医院内设置了病理学实验室以辅助临床检查,同时用他长期敏锐的观察力,结合显微镜和尸检的解剖记录患者临床体征和症状的变化。当然,最重要的是他还发了很多文章。
第四步:除了抽烟喝酒,还得有点高雅爱好
比如绘画、摄影甚至表演。当然这些爱好也是 Charcot 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讲课时,描述疾病主要表现时,他会亲自作图展示。他也很潮,最早用照相技术来捕捉疾病的表现,发发「朋友圈」。当然,对于模仿表演面神经麻痹的扭曲面部、震颤麻痹的肌强直等,他也非常在行。
第五步:诲人不倦,桃李满天下
庙大了自然取经的和尚也就多了。比如我们前面说的弗洛伊德,在一次课堂上问了一个小问题。据说当时 Charcot 回答道:「这必然涉及性的领域,仅此而已」。就这么一句话给了弗洛伊德心理性欲理论以灵感。
而我们查房时,几乎每天都划的 Babinski 征的发明者 Charles Babinski 也是 Charcot 的得意门生、此外还有以他的学生 Gilles de la Tourette 的名字命名的抽动秽语综合征等等。
19 世纪中叶的法国是医学史上美好的时代。前期的基础研究结果与临床观察在 Charcot 为代表的众多医学家那里碰撞出绚烂的火花。除了多发性硬化以外, 脑卒中、脑功能区等研究,Charcot 和他的团队都有所涉及。特别是癔症和催眠方面,Charcot 更是投入了大量的经历,虽然他的理论目前尚存争议。
但是他对患者症状变化的仔细观察记录,对于 21 世纪的我们, 依然值得学习和崇敬。就像他说的「Symptoms, then, are in reality nothing but a cry from suffering organs」。我们离大牛的距离,可能就差那「多看一眼」。
哦,对了,开头提到的电影,内容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