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71 岁,以「突发左侧肢体不自主舞动 3 天」就诊,患者于 2016 年 8 月 30 日凌晨 3 点突发右侧肢体不自主运动,表现为大幅度不自主的舞动,自己不能控制,因反复磕碰床栏致右侧肢体软组织损伤,入睡后不自主舞动消失,清醒后又重新出现。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伴肺气肿 10 余年,高血压史 5 年,不规则服用降压药物。
神经科体格检查:神智清楚,口齿欠清,对答切题,右侧肢体不自主舞蹈样伴投掷动作(视频),左侧肢体肌力 5,腱反射++,右侧肢体腱反射检查不可靠(肢体舞动,不能放松),双侧病理征未引出。
定位诊断思路见下图:图 1。
图 1 定位诊断思路
定性诊断思路的形成:见图 2。
图 2 定性诊断思路
患者发病后 4 天行头颅 CT 检查提示左侧脑低信号,头颅 MRI 提示左侧长 T1,长 T2 信号,DWI 明显受限(图 3),双侧颈总动脉分叉处硬化斑块形成,双下肢动脉血管中膜增厚,壁上多发硬化斑块形成。结合患者老年+高血压+起病急骤+舞蹈样动作+头颅 CT、MRI 所见+动脉硬化伴斑块,诊断为脑梗塞,TOAST 分型 III 型,小动脉闭塞性卒中,责任血管为左侧丘脑膝状体动脉。
图 3 患者头颅 MRI
最终诊断:脑梗塞,TOAST III 型
基于本例的临床问题:
1. 舞蹈样动作的定位诊断如何?
舞蹈样动作是一种不自主动作,表现为无规律的、快速突发的一过性动作,可影响全身,但以远端肢体受累最为常见,就像「跳霹雳舞」一样,比较容易识别。舞蹈样动作经常和投掷样动作一起出现,投掷样动作主要累及近端肢体,是舞蹈样动作的一种严重极端的状态。其解剖学定位于对侧壳核、尾状核、底侧丘脑或丘脑,可参见模式图 4。
其中像本例一样的由丘脑病变所致对侧舞蹈症报道较为少见。
图 4 舞蹈症解剖学定位模式
2. 丘脑的血供是否较为复杂?
比起一般脑区,丘脑的血供委实复杂。为了简化理解,可以把丘脑划分为前部、后部、内侧部和外侧部(图 5、6),前部主要由极动脉(也称为丘脑结节动脉,起源自后交通动脉)供血,内侧部主要由丘脑穿通动脉(起源自大脑后动脉)供血,外侧部主要由丘脑膝状体动脉(起源自大脑后动脉)供血,后部主要由脉络膜后动脉(起源自大脑后动脉)供血。如果嫌记起来麻烦,也可简化为「节前内穿外洗(膝)后后」。
本例病人病变在左侧丘脑外侧,为左侧丘脑膝状体动脉梗塞所致。
图 5 丘脑血供
图 6 丘脑血供
3. 卒中后会出现哪些不自主运动?
卒中后可出现多种锥体外系症状,包括舞蹈症、肌张力障碍、肢体抖动(limb shaking)、肌阵挛-肌张力障碍、刻板动作、扑翼样震颤、震颤、偏侧静坐不能、构音障碍-手不随意运动等。舞蹈症和投掷症常合并出现,提示两种症状有相同的解剖学基础,主要与丘脑底核有关。根据 Lausanne 和 Ecuador 卒中登记系统的统计数据,各种锥体外系症状的发生率见表 1。
表 1 根据 Lausanne 和 Ecuador 卒中登记系统的统计数据,各种锥体外系症状的发生率
椎体外系症状 | Lausanne 卒中登记系统(%) | Ecuador 卒中登记系统(%) |
舞蹈症 | 38 | 36 |
肌张力障碍 | 17 | 29 |
肢体抖动(limb shaking) | 10 | |
肌阵挛-肌张力障碍 | 10 | |
刻板动作 | 7 | |
扑翼样震颤 | 7 | |
震颤 | 3 | 25 |
偏侧静坐不能 | 3 | |
构音障碍-手不随意运动 | 2 |
4. 如何了解基底节和丘脑皮层回路?
基底节是皮层和丘脑的中继站,包括四个深部灰质团块:1)壳核,是基底节的传入门户,接收来自于皮层的纤维传入;2)苍白球的内侧部(GPi)和黑质网状结构 (SNr),是基底节的传出端,接受壳核的纤维投射;3)苍白球外侧部(GPe)和丘脑底核 (STN) 是间接通路的中继核;4)腹侧丘脑接收来自基底节传出端 (GPi 和 SNr) 的纤维,然后再投射到皮层。
以上四种核团构成回路,以调节运动的精确性和协调性(图 7)。
图 7 基底节和丘脑皮层回路
基底节核团接受皮层的传入并通过丘脑传出到脊髓和小脑,基底节区的联络分为直接通路和间接通路两类,直接通路以 GABA 作为神经递质发挥功能,从壳核接收信息然后投射至传出端 (GPi 和 SNr)。当阶段性的兴奋性传入激活从纹状体到苍白球的直接通路,苍白球的紧张性激活神经元被抑制,并最终激活丘脑皮层的驱动。
相反,从壳核起源的间接通路通过网络投射到传出端 (GPi 和 SNr),直接影响 GPe 和 STN。间接通路在纹状体和 GPe 之间、GPe 和内囊之间以及 GPi 和 STN 之间有多重联络。此间接通路可增强抑制丘脑皮层的驱动,起到平衡抑制作用。简而言之,在基底节和丘脑之间,直接通路提供正反馈,间接通路提供负反馈。
5. 卒中后产生不自主运动的机制是什么?
卒中后产生不自主运动与基底节特定核团受累有关,但凡对丘脑的抑制减弱,就有可能出现不自主运动。
STN 受累可减少基底节传出的兴奋,从而减少对丘脑的抑制。纹状体病变可以阻断 GABA 向 GPe 的传输,从而抑制 STN,由此失去对 GPi 的控制,从而解除对丘脑传出的抑制。同理,苍白球中纹状体抑制作用神经元的减少,可以强化 STN 的抑制,由此解除从基底节向丘脑传出的抑制。
卒中后常见不自主运动的相关核团见表 2。
表 2 卒中后常见不自主运动的相关核团
不自主运动 | 受累基底节核团 |
舞蹈/投掷 | 壳核、丘脑底核、尾状核、丘脑 |
肌张力障碍 | 壳核、丘脑(后外侧核) |
震颤 | 丘脑(后核) |
扑翼样震颤 | 丘脑(腹外侧核、腹后外侧核) |
如果觉得理解困难,我们就再简化一下,不自主活动 = 丘脑皮层驱动加强 = 丘脑受到的抑制减弱/GPi 的抑制作用减弱/STN 的兴奋作用减弱/GPe 的抑制作用减弱。
6. 各种不自主运动在卒中后出现的时间窗有差别么?
有差别!舞蹈症、投掷症、肌阵挛、扑翼样震颤起病较快,其中舞蹈症和投掷症在卒中后很快出现,平均 4.3 天,震颤和肌张力障碍出现时间较为延迟,肌张力障碍平均出现时间为 9.5 个月,震颤出现时间范围为 1 个月~4 年。
7. 卒中后舞蹈症如何治疗?
卒中后舞蹈症的治疗缺乏循证医学的证据,一般可应用抗精神病药物(经典:氟哌啶醇,氟奋乃静;非经典:奥氮平、奎硫平、氯氮平)、多巴胺耗竭剂(丁苯那嗪、利血平)、GABA 激动剂(氯硝西泮、丙戊酸)、抗癫痫药物(左乙拉西坦、拉莫三嗪)。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考虑单用药物或联合用药。
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舞蹈症(多由丘脑底核病变所致),可考虑手术或深部电刺激治疗。
8. 卒中后舞蹈症的预后如何?
总体而言预后良好,有文献报道约 54% 的基底节梗死所致舞蹈症完全缓解,但丘脑底核病变所致的舞蹈症则较难控制。
参考文献:
1. Park J.Movement Disorders Following Cerebrovascular Lesion in the Basal Ganglia Circuit. Journal of movement disorders 2016; 9(2): 71-9.
2. Kwon DY. Movement Disorders Following Cerebrovascular Lesions: Etiology,Treatment Options and Prognosis. Journal of movement disorders 2016; 9(2):63-70.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