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宾斯基:没有扶持 终究成为大师

2016-11-22 14:35 来源:丁香园 作者:刘锐
字体大小
- | +

19 世纪的法国,塞纳河左岸的蒙帕纳斯,生活着一家人,他们为了躲避战乱,从波兰迁徙至此。父亲作为一名工程师,是家里的顶梁柱。母亲是洗衣、做饭、讲故事的好妈妈。这家人有兄弟俩,一个叫 Joseph Babinski,另一个叫 Henri Babinski。

有些品质是与生俱来的

先说 Henri Babinski,他子承父业,成为了一名地质工程师。但是他在料理界更有名气,以笔名「阿里巴巴」写了很多法餐方面的著作。比如他认为一定要用镀金锅来将红色水果制作成蜜饯,这样可以避免铜锅带来的刺激味道。真讲究!

而我们的主角是 Joseph Babinski, 一个天生腼腆、内向,脸上总是挂着些许羞涩的小 boy。可是这个 boy 干起活来,比他兄弟更讲究。他耐心仔细、谨小慎微、尽善尽美,甚至一不留神就是一天不说话。说的好听了叫做「工作标准高」,说的严重了就是强迫症发作。

干医生的,总有几个是强迫症

1.png

转眼到了 1885 年,Babinski 已经不是当年偶尔羞涩,偶尔拽酷的小 boy,他已经出落成玉树凌风、气宇轩昂的 28 岁青年才俊。他的眼神里充满了穿透力和洞察力,依旧是一言不合就不说话。

此时我们应该称呼他为 Babinski 医生,因为他已经从巴黎大学毕业,获得了医学学位。作为资深强迫症患者,Babinski 医生必须亲自给病人查体,而且总是在同一个患者身上花很长的时间采用同一手法反复检查。

能被医生仔细查体,患者一般都是高兴且配合的,何况查体的男医生长得还挺好看。可被查上 1 小时后,明显感觉画风不对啊,这个耿直 man,为什么反复在做同一个动作?而且查完了老李查老王,查完了老王又来查老李,问他为什么,他还不说话!这个医生是不是脑子瓦特了?得向院办投诉! 

投诉常有,伯乐不常有

Babinski 目前工作的这家医院是法国最富盛名的萨尔贝蒂耶医院(Hospital de la Salpêtrière)。医院老大的名字如雷贯耳,叫 Charcot,是当时神经病学界总舵主。

Charcot 此时已经 60 岁了,教学任务艰巨,科研压力大,又是医院和科室的一把手,临床上的很多事情,已经没有精力亲力亲为了。正当用人之际,他收到了人民群众的投诉。

作为神经症候学界的老司机,Charcot 自然明白 Babinski 在干什么。查体过程中对体征进行不断地重复、比较和证明,是发现和总结规律、推导神经病变部位和程度的必由之路。

于是,Charcot 把 Babinski 叫了过来,听了听 Babinski 的见解和汇报,语重心长地说了句:「小巴不错」。1890 年,「小巴」担任了萨尔贝蒂耶医院神经科的住院总。

有时候登上山坡,眼前的不是高峰,而是断崖

平台好、起点高、大牛导师愿意为你转身,我们的 Babinski 应该前路畅通了吧?可事实不是这样。人生道路上,有时候爬上了一座小山,迎接你的不是高峰,而是断崖。

Charcot 国际声望显赫,且处于事业的高峰,世界各地都有粉丝赶来进修学习,当然他也少不了各处开会做学术报告。家里的事情,临床工作的具体事务,自然就落在了住院总、院长助理 Babinski 的肩上。

直到 1893 年, Babinski 已经 36 岁,依然没有发表过文章。或许是 Charcot 给他的定位就是临床,没有给太多的论文压力?或许 Babinski 在细致的临床查体中发现了与老大意见向左的新理论,不便发表?总之,直到 Charcot 去世前,Babinski 才第一次发表了研究论文,内容是「器质性瘫痪和癔症性瘫痪的临床体征区别」。

正当 Babinski 觉得自己的学术之花即将肆意绽放时,他又被莫名其妙地卷入了学术纷争、门第之见。Charcot 早年有一名高徒叫 Bouchard。这伙计有野心、有天赋、有激情,而且看人识事很有一套。他 25 岁那年,就毅然从里昂来到巴黎向 Charcot 求学。虽然当时的 Charcot 也只是 37 岁的中青年专家。

前有岳不群和令狐冲,后有郭德纲和曹云金,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诫我们这世间有一种尴尬叫「师徒互撕」。开始很尴尬,后来很难看。「雄心勃勃」如 Bouchard,取得了教授职称后,也开始广收门徒,渐渐地和总舵主 Charcot 形成了分庭抗礼之势。

毕竟具备年龄优势,当 Charcot 去世以后,Bouchard 更是如日中天,而此时 Charcot 最喜爱的弟子 Babinski 还在为谋求一个副教授职称苦苦挣扎。作为一名「有态度」的新任总舵主,只要是对手喜欢的,我都不喜欢,Bouchard 就是这么任性。

于是,在尝试了多次,均告失败以后,平时就话不多的 Babinski,吐出了五个字:「老子不玩了」。从此再也没有参加过副教授的竞争排名。

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

在 19 世纪末的法国,没有教授资格就没有机会带学生,办学校。对于 Babinski 这样极具天赋、而且又努力的神经病学家而言,这不仅影响了个人进步,更是影响了其学术思想和临床技能的传播和继承,甚至可以说是法国乃至世界神经病领域的一大损失。

1895 年,Charcot 去世两年以后,Babinski 离开了伤心地,来到了 Hôpital de la Pitié 担任神经科临床主任。不能开班办学讲课件,Babinski 反倒有了更多时间投入到他的爱好当中,那就是神经系统症候学。

此后,围绕着症状,Babinski 和他的同事发现、归纳并命名了很多综合征。比如 1900 年,命名了 Babinski-Fröhlich 综合征(无肢端肥大,但有生殖器发育不良的垂体瘤);1902 年命名了 Babinski-Nageotte 综合征(偏身协同不能、行走偏斜、瞳孔缩小伴交叉性感觉障碍和交叉瘫);1914 年命名了 Anton-Babinski 综合征(大脑半球器质性病变时存在的症状存在而病感缺失)等。

当然,最被我们熟知且敬仰的还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病理反射——Babinski 征。

好厨子都做得一手好回锅肉

那是个 1896 年巴黎的冬天,刚担任 Pitié 医院临床神经科主任不久的 Babinski,在一次生物学学会上用 26 行字,简洁清晰地描述了「足趾现象」。当然,这个小小的体征,在当时并没有一下子引起业界关注。况且这首次汇报的场合只是一次生物学学会,并没有太多临床神经科医生。

直到 1898 年,Babinski 整理了自己在科室的内部授课讲稿,强迫症再次发作。他详细描述了引起足趾反射的具体手法和技巧,并列举了出现该体征的 7 例不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病例。他详细描述道:此反射在偏瘫患者发病后 1 小时即可观察到,而在 Jackson 癫痫患者发病后则能立即观察到。

事实上,并不是 Babinski 首次发现了足趾反射。早在 3 年前,Ernst Julius Remak 已经报道了这种反射。更早在半个世纪前,法国著名的神经病理学家 Vulpian 也记录过脑损伤患者足趾背屈这一现象。

可是,唯有 Babinski 炒了一手好回锅肉。他总结道,不论病变时期、程度和范围如何,足趾现象均提示锥体束病变。这些理论均发表在《医学讨论会》周刊上。到了 1903 年,Babinski 又对足趾反射做了补充,他认为虽不如足趾背屈那么明显,锥体束受损后,足趾的扇形张开也很常见。

正是由于 Babinski 对足趾现象的详细描分析,以及操作手法的规范,使神经病学界对「足趾现象」这一病理反射的诊断价值有了新的认识高度和研究热情。西方各国,也逐渐地将「足趾现象」称为 Babinski 征。

什么是成就

如今,若论神经病学界的知名度,Babinski 如果第二,可能没人敢说第一了。他的名字不但被写进了全世界的神经病学教科书,而且「Babinski 征」已经成为了神经科临床工作几乎每天必做的体格检查。

1932 年 10 月,晚年饱受帕金森病折磨的 Babinski 在去世前 6 天,和他的朋友聊起了他的一生成就。他说,人们可能会记住「Babinski 征」,但是自己最为引以为豪的成就是在椎管肿瘤诊断上的见解,因为这给 Martel 和 Vincent 指明了学术方向,使他们成为了法国神经外科大师。

大师,可以没有扶持,但不能没有品质。

编辑: 李晴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