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相连:情绪压力是如何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的?

2017-01-23 06:01 来源:丁香园 作者:幸福的味道
字体大小
- | +

情绪压力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相关,但是情绪压力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相关机制尚不清楚。为此,来自美国的学者 Tawakol 等进行了一项研究,旨在评估与情绪压力相关的脑区杏仁核静息状态下代谢活性是否可预测后续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该研究结果发表在近期的 The Lancet 杂志中。

该研究为一项纵向队列研究,纳入 2005 年 1 月 1 日至 2008 年 12 月 31 日间就诊于麻省总医院 ≥ 30 岁的患者,无已知心血管疾病或活动性肿瘤病史。对所有的受试者进行 18F-FDG PET/CT 检查,采用已得到验证的方法评估杏仁核活性、骨髓活性以及动脉炎症。

在另一项单独的横断面研究中,分析受试者感知到的压力、杏仁核活性、动脉炎症和 C 反应蛋白之间的相关性。由两组独立互不知情的研究者进行影像学分析和心血管疾病的判定。采用 Cox 模型、秩检验和路径分析等研究杏仁核活性和心血管疾病事件之间的相关性。

该项纵向研究共纳入了 293 例患者,平均年龄为 55 岁,在为期 3.7 年的随访期中共有 22 例受试者发生了心血管疾病事件。杏仁核活性与骨髓活性、动脉炎症以及心血管疾病事件风险增加均显著相关;且在进行了多因素校正后这一相关性仍然显著。骨髓活性和动脉炎症增加可能介导了杏仁核活性和心血管疾病事件之间的相关性。

在另一项单独的横断面研究中,纳入了 13 例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进行了心理学评估的患者。结果显示杏仁核活性与动脉炎症显著相关,患者的情绪压力感受与杏仁核活性、动脉炎症和 C 反应蛋白均相关。

该研究是首项评估局部脑区活性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的研究,结果显示杏仁核活性独立且可靠地预测心血管疾病事件。骨髓活性和动脉炎症可能部分性介导这一相关性的发生。该研究结果为情绪压力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机制提供了新颖的视角。

同期述评

来自荷兰的学者 Johan 等对该研究进行了评论,他在评论中指出,尽管该研究显示的相关性并不能代表因果关系,但至少与既往进行的动物研究数据相一致。既往动物研究显示,压力可通过诱导骨髓活化而产生炎症反应,骨髓源性的细胞因子白介素-6 是压力反应的介导因素之一。

在校正了受试者焦虑或抑郁病史后,杏仁核活性与心血管疾病事件之间的相关性仍然存在,这表明这一相关性不仅适用于严重心理疾病的患者,还适用于既往无心理疾病病史的人群。最后,Johan 教授指出,在日常临床实践中,需要考虑将慢性压力作为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的因素之一。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沈亮亮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