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 2016 展望 2017:神经领域突破不断 更多飞跃值得期待

2017-01-31 20:00 来源:丁香园 作者:谢鹏
字体大小
- | +

聚焦神经病学领域研究进展 2016 我国学者硕果累累

2016 年我国学者在神经病学研究及临床实践上获得了很多可喜的进展和突破,成绩斐然,一些成果举世瞩目,许多已被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的 2016《中国医学科技发展报告》。

1. 脑血管病领域:由北京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主持的《氯吡格雷用于急性非致残性脑血管事件高危人群的疗效 (CHANCE)》系列研究在 2016 年又有新的突破,在 JAMA 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研究显示,使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仅可降低未携带 CYP2C19 功能缺失等位基因患者的新的卒中发生率。  

全国脑血管病防治研究办公室的王文志教授团队联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历时 4 年完成中国脑血管病流行病学的专项调查, 调查显示我国脑卒中负担渐重, 北高南低, 东北和华中最重,农村地区更突出。根据调查推算我国现有 1100 多万卒中患者,每年约 240 万新发卒中患者,110 万人死于卒中(Circulation,2016)。

重庆医科大学附一院谢鹏教授研究团队继 2015 发现预测脑出血血肿扩大的头颅 CT「混杂征」(Blend sign)后,再次提出并命名脑血管疾病另一新征像「黑洞征」(Black Hole Sign)亦可预测脑出血的血肿扩大,这一中国人所获得的重大成果比美国哈佛大学早 2 个月发现并报道(Stroke,2016)。

2. 痴呆及其他神经系统变性病:北京宣武医院贾建平教授团队的研究表明建立记忆门诊和专业培训可使痴呆患者占门诊病人的比例提高到 4 倍(0.41%),表明中国的痴呆患者还没有得到足够和及早的诊治 (Alzheimers & Dementia,2016);恩必普对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治疗 6 个月后其认知功能能显著改善,且药物安全性好(Alzheimers & Dementia,2016)。北京协和医院的张振馨教授团队对中国人群痴呆进行了流行病研究,证明中国痴呆发病率与欧美相当,≥ 65 岁的痴呆发病率为 12.1/1000 人年,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率为 8.2//1000 人年 (Alzheimers & dementia,2016)。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的王延江教授团队对β淀粉样物质的外周清楚机制的研究表明,在脑中沉积的β淀粉样物质可以减少 80%,可明显缓解 AD,这为 AD 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Acta Neuropathologica,2016)。

3. 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上海瑞金医院陈生弟教授团队通过迄今最大的一组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肌张力障碍中国数据中发现 PRRT2 基因阳性的患者有发病年龄早、家族聚集倾向、发作持续时间长、发作时动作变异大等特点 (Neurology, 2016)。湘雅三医院张如旭副教授团队发现 SIGMAR1 基因可能是常染色体隐形遗传远端型遗传性运动神经病(dHMN)的致病基因(Neurology, 2016)。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樊东升教授团队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ALS) 的相关致病基因在中国人群的筛选研究中发现 MATR3 基因并不是中国 ALS 患者的常见致病基因(Neurobiology of Aging,2016)。

4. 神经心理与情感障碍: 重庆医科大学附一院谢鹏教授团队对 14 种治疗儿童青少年抑郁的药物进行临床研究相关研究成果于 2016 年 6 月发表于 Lancet, 研究成果被邀请收入美国、加拿大最新医学指南。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力评价指标——Altmetric 指数已经达到 1474。

5. 其他:北京协和医院崔丽英教授团队报道了国内最大一组抗氨基丁酸 B 型受体相关脑炎病例组,表明改型脑炎多为边缘性脑炎,以难治性癫痫为主要症状,对免疫治疗反应较好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2016)。四川华西医院周东教授团队对 1832 名脑卒中病人的队列研究发现他丁类药物尤其在急性期能减少卒中后早发癫痫发作 (Neurology,2016)。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吴志英教授团队证实中国东南地区人群中 IL-7RA 与视神经脊髓炎(NMO)的发生相关,IL-7 与 MS 发生相关,从而从遗传背景证明 MS 与 NMO 是两个独立疾病,也为临床鉴别提供了新的标记物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2016)。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胡学强教授团队总结 NMO 患者特点,为临床诊断老年患者提供依据 (BMC Neurology, 2016),并回顾分析了硫唑嘌呤治疗 NMO 患者的疗效和耐受性,提示硫唑嘌呤联合小剂量激素有可能成为 NMO 治疗的一线用药 (Journal of Clinical Neuroscience, 2016)。

对我国神经学科发展最具有重要推动意义的那些事

2015 年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 要成为世界一流学科需要大师、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大奖、大影响力等。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中心发布的《世界一流大学及学科竞争力评估报告(2015-2016)》中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等 6 个学科领域尚有中国科研机构进入世界一流行业,临床医学也只有三家机构进入世界高水平知名学科。可以说神经科学包括神经病学的一流学科建设还任重道远。神经科学是医学领域甚至是科学领域最复杂最深奥也是最前沿的学科之一。

目前全球兴起的「脑科学」研究计划,以及人工智能、神经机器人、神经网络研究等等都既是神经学科的快速发展的机遇也是巨大的挑战。中国在 2016 年神经病学领域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在世界上也引起了较大的影响,比如:王拥军教授主持的《氯吡格雷用于急性非致残性脑血管事件高危人群的疗效 (CHANCE)》研究,发表在新英格兰杂志上,建立了高危非致残性脑血管病有效预警手段和防治关键技术,为降低复发率和致残率提供了有效途径。谢鹏教授团队提出「混杂征」、「黑洞征」等脑出血新征像等成果该成果被国外指导临床医生实践的 Practice Update 予以重点推荐,写入了国际指导神经科诊疗的《神经疾病治疗学专家评述》(Expert review of Neurotherapeutics)。同时,全球最权威的影像学网站 Radiopaedia 为该征象开辟新词条,介绍给国际同行。

另外一流学科建设关键还是一流人才的培养和管理。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于 2015 年正式启动中国杰出神经内科医师评选工作,评选出基层医师奖(李华),爱心奉献奖(张美妮),青年医师奖(杨弋、江泓、王延江、刘军、杨清武、王青、郝峻巍、唐毅、唐亚梅、贾延劼),学术成就奖(贾建平、谢鹏、王拥军、陈生弟、吴世政、汪凯、吴志英)等覆盖老中青三代,对基层服务和学术专研都给予奖励,既提高我国神经内科医师职业道德和执业水平又为我国学科发展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促进我国神经科学学科发展。

神经疾病防治 2016 年国家政策给予更多支持,基层防治工作取得进展

在神经疾病防治上,国家出台最重要的政策文件是今年(2017 年)年初卫计委下发的《脑卒中综合防治工作方案》和《医院卒中中心建设和管理指导原则(试行)》,两个文件的出台一方面为整个卒中防治工作在制度和政策层面上提供了指导原则,另一方面也将使卒中防治工作在「健康中国 2030」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文件中对卒中中心建设要求、工作要求、诊疗流程、质控指标等做了明确的说明,这会极大促进二三级医院卒中中心的建设,完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分诊诊疗程序,从而保障患者及时救治和康复。

另外为了提升县域医院神经病学领域诊疗水平, 助力基层神经内科学科建设发展,《中国慢性疾病防治基层医生诊疗手册》·《神经病学分册》也将定稿出版。

《中国偏头痛防治指南》和《卒中后抑郁临床实践的中国专家共识》2016 出台

2016 年神经内科医师分会主要组织及参与制定了《中国偏头痛防治指南》和《卒中后抑郁临床实践的中国专家共识》。

1.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显示偏头痛目前是人类第三位常见疾病,第六位致残性疾病(按失去所致生命年损失 years of life lost to disability,YLDs)。偏头痛也是与焦虑、抑郁较为常见的共患病。目前我国对偏头痛存在防治不够理想,患者就诊不高,镇痛药物过度使用等问题。因此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疼痛和感觉障碍专委会与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头面疼痛组联合制定了《中国偏头痛防治指南》,该指南使用于神经科、全科、普通内科及疼痛科医师。

2. 卒中后抑郁(PSD)发病率高,流行病学资料显示 PSD 在卒中后 5 年内综合发生率为 31%,严重影响着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和回归社会的能力,然而目前多数神经科医生尚不能及时正确识别和处理 PSD。因此为了促进国内神经科领域对 PSD 的关注,普及 PSD 的临床规范化诊疗,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神经心理与情感障碍专业委员会就上述问题展开讨论,并结合目前国内外现有的研究证据,发布了《卒中后抑郁临床实践的中国专家共识》。

此外神经系统疾病如卒中、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癫痫、原发性头痛、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等常伴发抑郁焦虑障碍。而神经科医生往往对伴发的抑郁焦虑症状认识不足处理不够。为了达到生物-心理-社会医疗模式的要求,有必要提高神经科医生对神经系统疾病伴发抑郁焦虑障碍的防治能力,目前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神经心理与情感障碍专委会正在组织神经科、精神科、心理科、康复科等多个专业的学者共同组织编写《常见神经疾病伴发焦虑诊疗专家共识》,预计将于 2017 年 6 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发布。

「万人培训」和「万城巡讲」,培训成效显著

我们在 2016 年举行了「两万行动」的活动即万人培训和万城巡讲。

万人培训, 成效显著。 2016 年 6 月第九届中国神经内科医师大会在重庆、太原、南京、广州以「一会四地」模式成功召开,注册参会神经科医生总计 11857 人。本次会议基层医生参会人数比重同比增加 195.6%;青年医师参与度显著提高,其中 30-40 岁参会人员同比增加 339.5%;基本实了会场当地基层医生全覆盖;内容更贴近临床,更符合基层医师需求;专家多地巡讲,基层医师就近享受优质培训;充分应用互联网新技术,视频培训满足众多医师要求。「一会四地」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广大基层神经内科医师参会学习,减轻会议负担,切实提高他们对神经内科常见疾病的诊治技术。

万城巡讲是指反复多批次组织临床专家到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基层单位去培训各地医院的神经科基层医师,即以送知识上门、送专家培训服务上门的方式来开展。2016 年在云南昆明、海南海口、云南保山等地进行了巡讲活动。

2017 年我们将继续推进「两万行动」以助于提高基层医生疾病诊疗水平,使居民可以就近医治,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实现患者分流、双向转诊,缓解「看病贵、看病难」问题。

神经内科医师培训渐与世界接轨, 2017 年启动专科医师培训试点计划申报

在神经内科医生培养方式上,国际公认的培养体系包括: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毕业后教育包括住院医师培训和专科医师培训两个阶段。美国对神经内科住院医师培训周期要求为 48 个月,突出六大核心能力的培养即医学知识、诊疗能力、职业素养、人际沟通、学习成长和合作适应。培训完成后医师需参加专科委员会规定的专业考试,通过者获得神经内科专业医师资格证书。若想进一步成为专科医师,则需要参加 2-3 年的专科医师培训项目。

我国于 2013 年 12 月颁发了《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2014 年 6 月国家卫计委正式委托中国医师协会承担住培的日常管理等 8 项任务,2015 年已在全国各省(区、市)推行,住院医师培训周期为 36 个月,其中必陪科目 33 个月,选修 3 个月。受科教司的委托,2016 年 12 月中国医师协会成立专培试点专家委员会,同时正式启动呼吸、心内、神外三个专科培训试点工作。

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在 2016 年积极推动神经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成立了中国医师协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2017 年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将进行神经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检查、评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师资培训,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材编写工作,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评估与遴选。神经内科医师分会也将在 2017 年 6 月前向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医师总会正式申报神经内科专科医师培训试点计划。

谢鹏教授简介

谢老师150.png

谢鹏,教授,博导,归国学者,重庆医科大学副校长。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第二届全国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卫生部突贡专家。现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会长, 中国人类蛋白质组组织(CNHUPO)常务理事,中国神经科学专委会委员,国家重点学科(神经病学)学科带头人。

谢鹏教授长期致力于临床神经病学,脑血管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性疾病,神经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研究,以及脑的高级认知功能和临床神经心理学研究。近年来,他先后主持了国家「863」项、国家「973」项目「抑郁症的蛋白质组学和多肽组学研究」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7 项、省部级等各类基金 14 项。近年在《The Lancet》《Molecular Psychiatry》《World Psychiatry》《Molecular & Cellular Proteomics》《J Proteome Research》和《Metabolomics》等杂志上发表 SCI 论文 160 余篇。主编和参编学术专著 10 余部,获得发明专利 5 项。曾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2 项,吴阶平医学研究奖(吴-杨奖)1 项, 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 1 项。

点击查看 2016年学科大咖年度回顾>>

编辑: 马莹芳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