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机制 优化管理——走近中青年高血压

2017-04-05 07:35 来源:丁香园 作者:
字体大小
- | +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严重危害人民健康。我国高血压患病率一直呈明显上升趋势 1。在我国庞大的高血压人群中,中青年患者占到很大的比例。

中青年高血压:不容忽视的问题

2010 年的数据显示,年龄<64 岁的高血压患者比例超过 70%2。此外,中青年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增长态势较老年人群更加迅猛。对比 2002 与 2010 年的数据,我国 18~44 岁和 45~59 岁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上升了 92% 和 36%;相比之下,60 岁及以上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仅上升了 18%3,4

当前我国高血压的治疗和控制现状仍不理想,中青年患者群体更甚,其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比老年患者更低。一项最近的横断面调查显示,我国 60 岁以下中青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总达标率为 25.3%,低于老年患者的 34%;其中 40 岁以下的青年患者达标率更是只有 5.85%5

面对中青年高血压患病率居高不下,管理「三率」的提升却举步维艰的现状,采取更加有效的管理策略已成为当务之急。想要提高中青年高血压的治疗获益,首先需要对其人群特点和发病机制有深入的认识。

中青年高血压的特点

中青年人是社会的「中坚」,也比老年群体承担着更大的就业、生活和家庭压力,更易处于紧张焦虑状态。作息不规律、吸烟、饮酒、久坐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在中青年人群中也往往更加普遍。我们知道,以上很多都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中青年人群超重、肥胖、患糖尿病等代谢综合征的比例高于老年人 6。其中肥胖是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糖脂代谢的异常也与高血压的发病过程相关 7

中青年高血压的表现主要以单纯舒张期高血压为主,可能由于中青年人群动脉弹性尚好,缓解动脉壁压力能力强,故对收缩压升高有一定耐受性;而外周阻力未减轻,舒张压升高更明显。此外,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常无明显临床症状,体检发现高血压者比例高,临界高血压或一级高血压常见 7

由于上述原因,中青年高血压早期往往不易察觉,患者本人也容易忽视而不进行积极管理,延迟治疗或治疗依从性不佳的情况很普遍。

然而,高血压的损害却早已在体内悄然发生。一项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高达 80% 的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已发生亚临床靶器官损害:其中左心室肥厚(LVH)、颈动脉斑块、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增厚和微量白蛋白尿的患病率分别达到 37.7%、38.2%、35.4% 和 33.7%8

交感神经兴奋与 RAAS 激活是重要机制

采取「个体化治疗策略」,提高治疗获益是临床上常提的概念,而针对性治疗策略的选择离不开对发病机制的分析。

交感神经兴奋是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之一。中青年面对较大的生活、工作压力,情绪常处于紧张状态,再加上不规则的睡眠和饮食,易导致体内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交感神经系统异常并处于维持兴奋状态,引起血管活性物质分泌增多,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血压增高 7,9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活性升高是中青年高血压的另一重要特点。2011 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不同年龄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RAAS 的整体活性状态不同,患者越年轻,RAAS 活性越高。年龄 50 岁以下、50~60 岁和 60 岁以上患者的血浆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水平依次降低 10

以上现象的可能机制是随年龄增加,交感神经紧张性及体内代谢水平降低,肾小球球旁细胞合成和分泌功能减弱,肾素分泌量也随之减少,因此 RAAS 的整体活性降低。

需要额外指出的是,除了收缩血管、扩容从而导致血压升高外,RAAS 还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发生直接相关。以 LVH 为例,RAAS 可通过循环(压力和容量负荷)和局部(调控心肌细胞基因表达,使心肌细胞肥大、胶原增生)两种途径导致心脏纤维重构和 LVH11。

总结

我国中青年高血压治疗形势严峻,针对中青年患者的特点和以 RAAS 活性升高为主的发病机制,早诊早治,加强对 RAAS 的干预是合理的管理策略。

相关阅读

郭艺芳教授:中青年高血压 不可忽视的「隐匿杀手」

扭转中青年高血压困境:综合管理 更多获益

中青年降压药物选择:如何持久、全面获益?

何争教授:直击机制 破解中青年高血压治疗困境

专题:中青年高血压的综合管理

参考文献

1. 陈伟伟, 高润霖, 刘力生, 等.《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2015》概要 [J]. 中国循环杂志, 2015, 31(7):617-622.

2. 李镒冲, 王丽敏, 姜勇, 等. 2010 年中国成年人高血压患病情况 [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2, 46(5):409-413.

3. 李立明, 饶克勤, 孔灵芝, 等. 中国居民 2002 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 [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5, 26(7):478-484.

4. Wang J, Zhang L, Wang F, et al. Prevalence, Awareness, Treatment, and Control of Hypertension in China: Results From a National Survey[J]. American Journal of Hypertension, 2014, 27(11):1355.

5. Yang L, Yan J, Tang X, et al. Prevalence, Awareness, Treatment, Control and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Hypertension among Adults in Southern China, 2013[J]. Plos One, 2016, 11(1):e0146181.

6. He L, Tang X, Song Y, et al. Prevalence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risk factors in a rural district of Beijing, China: a population-based survey of 58,308 residents.[J]. BMC Public Health, 2012, 12(1):34.

7. 刘文澜. 中青年高血压的特点及防治 [J]. 吉林医学, 2012, 33(21):4643-4644.

8. 李永乐, 万征, 孙跃民, 等. 天津市区成人高血压患者亚临床靶器官损害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关系 [J]. 中华医学杂志, 2011, 91(6):415-419.

9. 张光斌. 中青年高血压病的临床分析 [J]. 医学信息旬刊, 2010, 5(5):1137-1138.

10. 符春晖, 严华, 陆永光, 等. 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的影响因素 [J].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1, 25(7):633-635.

11. 孙宁玲, Jaw-Wen, Chen, 等. 亚洲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诊治专家共识 [J].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6(7):619-627.

编辑: 张翔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