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溶栓治疗是起病 4.5 小时内的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治疗方法,阿替普酶是目前唯一被 FDA 批准的静脉溶栓药物。然而,阿替普酶也存在一些缺点,如再通率低、颅内出血风险及半衰期短需要持续静注。新型溶栓药物替奈普酶(tenecteplase)存在一些药理学上的优势。与阿替普酶相比,其半衰期更长,对纤维蛋白特异性更高,且对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 抵抗力更高。
之前的替奈普酶临床二期研究显示其在急性缺血性卒中中有较好疗效,但尚未与阿替普酶进行比较。为此,来自挪威卑尔根大学神经科的研究者 Logallo 教授开展了一项临床三期试验,旨在调查替奈普酶与阿替普酶相比,在适合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安全性及疗效,该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 Lancet Neurology 杂志上。
该研究是一项临床三期、随机、开放标签、终点盲的优势性试验,在挪威的 13 家卒中单元进行。该研究纳入的人群为入院时间为发病 4.5 h 内或醒后卒中的 4.5 h 内且符合静脉溶栓条件,或符合取栓手术前的桥接治疗条件的成人缺血性卒中患者。
患者按 1:1 随机分组,分别静脉注射 0.4 mg/kg 的替奈普酶(最大剂量为 40 mg)或 0.9 mg/kg 的阿替普酶(最大剂量 90 mg)。患者对治疗分组完全不知情,治疗医师对治疗分组知情,但最后评估主要终点与次要终点者对此不知情。
该研究的主要终点为功能预后良好,定义为 3 月时改良 Rankin 评分(mRS)为 0~1 分。
该研究从 2012 年 9 月 1 日至 2016 年 9 月 30 日共有 1107 名患者符合入组标准,但有 7 名患者因拒绝知情同意或重新审视时认为不适宜使用溶栓治疗而剔除。
这 1100 名患者随机分为替奈普酶组(549 例)与阿替普酶组(551 例)。参与者的平均年龄为 77 岁,基线时平均 NIHSS 评分为 4 分。最终诊断并非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者在替奈普酶组有 99 名(占 18%),在阿替普酶组有 91 名(占 17%)。
达到主要终点(即功能预后良好)的患者数量在替奈普酶组为 354 名(占 64%),在阿替普酶组为 345(占 63%),两组无显著差异。3 月随访时死亡的患者数量,在替奈普酶组为 29 名(占 5%),阿替普酶组为 26 名(占 5%)。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的概率在两组相似,即替奈普酶组为 145 例(26%),阿替普酶组为 141 例(占 26%)。
该研究发现替奈普酶并不优于阿替普酶,在安全性和疗效上均相近。然而,该研究纳入的患者大多数为轻型卒中。还需要更进一步的临床试验来明确其在严重卒中患者中的安全性和疗效,以及替奈普酶是否劣于阿替普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