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丁香园论坛看到有这样一则站友提问:
为此,笔者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来解答关于面神经麻痹激素使用和抗病毒治疗的相关问题,希望对大家的临床用药有所帮助。
1. 面神经麻痹口服激素?静脉用激素?
面神经炎即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或称贝尔麻痹(Bell's palsy),是一种因茎乳突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瘫。贝尔麻痹的病确切病因未明,可能与病毒感染或炎性反应等有关。
炎症是贝尔麻痹的病理生理基础。因此,无论贝尔麻痹是何种病因,均提倡早期行糖皮质激素治疗。前期研究表明早期使用泼尼松能缩短贝尔麻痹患者完全康复的时间,提高发病 3 个月和 9 个月后的治愈率。
美国耳鼻喉-头颈外科学会(2013)指南中将糖皮质激素作为治疗贝尔麻痹的 Ⅰ 类 A 级证据推荐。建议在面神经麻痹的急性期应 72 h 内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同时,在《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2016)推荐的药物治疗方案中指出:
糖皮质激素:
对于所有无禁忌证的 16 岁以上患者,急性期尽早口服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可以促进神经损伤的尽快恢复,改善预后。通常选择泼尼松或泼尼松龙口服,30~60 mg/d,连用 5d,之后于 5d 内逐步减量至停用。
发病 3d 后使用糖皮质激素口服是否能够获益尚不明确。
儿童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恢复通常较好, 使用糖皮质激素是否能够获益尚不明确;对于面肌瘫痪严重者,可以根据情况选择。
国内早期的一篇临床研究,提及将贝尔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泼尼松口服给药组(30 例,泼尼松 30 mg 每晨顿服,疗程 7 天)和地塞米松静脉给药组(32 例,地塞米松 10 mg 每晨 1 次静脉注射,疗程 7 天)。结果:
泼尼松口服给药组临床疗效(70.00%)和地塞米松静脉给药组临床疗效(68.75%)无显著性差异。
另外,地塞米松为长效糖皮质激素,长期口服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影响较大,不宜用于儿童或长期使用激素者。依据「能口服就不注射」的用药原则及两种给药途径的临床疗效分析,故贝尔麻痹有激素给药指征时,指南均推荐中效制剂泼尼松或泼尼松龙口服。
2. 面神经麻痹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
贝尔麻痹相关的神经炎症被认为可能是继发于病毒感染。在此基础上一些医生试图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贝尔麻痹患者。这些抗病毒药物包括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泛昔洛韦。
已有几项前瞻性研究表明单用抗病毒药物治疗贝尔麻痹无效。而在类固醇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抗病毒药物这一方案仍存在争议:2007 年 Hato 等的研究显示伐昔洛韦联合泼尼松治疗组贝尔麻痹患者的完全恢复率 ( 96.5%) 显著高于单用泼尼松治疗组 ( 89.7% )。但是,同期的两项临床试验却得出不同的结果:抗病毒药物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同单用激素治疗相比,并没有使贝尔麻痹患者获益。
2016 年在 JAMA 杂志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总结,比较了单独使用口服类固醇激素和口服抗病毒药物与激素联用的效果。共纳入了 1315 名患者的 8 项临床试验中,经过 3 至 12 个月的随访,结果显示:
与单独使用口服类固醇激素相比,在口服类固醇激素的基础上加用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或泛昔洛韦),未完全恢复率及长期后遗症发生率均更低。
让我们再看下国内外指南建议
《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2016)推荐的药物治疗方案中指出:
抗病毒治疗:
对于急性期的患者,可以根据情况尽早联合使用抗病毒药物和糖皮质激素,可能会有获益,特别是对于面肌无力严重或完全瘫痪者;但不建议单用抗病毒药物治疗。
抗病毒药物可以选择阿昔洛韦或伐西洛韦,如阿昔洛韦口服每次 0.2~0.4 g,每日 3~5 次,或伐昔洛韦口服每次 0.5~1.0 g,每日 2~3 次;疗程 7~10d。
注:AAO-HNS:美国耳鼻喉-头颈外科学会;CSOHNS/CNSF:加拿大耳鼻喉-头颈外科学会/加拿大神经科学联合会
3. 小 结
1. 建议贝尔麻痹患者尽早足量使用激素治疗;
2. 关于抗病毒药物的使用,系统评价显示对于贝尔麻痹患者单用抗病毒药物患者并不能获益;
3. 抗病毒药物结合激素一起使用有可能提高患者完全恢复的比率,指南建议根据患者评估情况,症状较重预后不良的新发病患者 72 h 内抗病毒联合激素一起使用。
参考文献
1. Gronseth GS, Paduga R, 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 Evidence-based guideline update: steroids and antivirals for Bell palsy: report of the Guideline Development Subcommittee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 Neurology 2012; 79:2209.Baugh RF, Basura GJ, Ishii LE, et al.
2. Baugh RF, Basura GJ, Ishii LE, et a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Bell's palsy.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2013; 149:S1.
3.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 [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6,49(2):84-86.
4. 陶 涛,杨 军,秦新月. 早期泼尼松联合阿昔洛韦治疗 Bell 麻痹的疗效观察 [J]. 四川医学,2015,36(11):1536-1538.
5. 陶 涛,杨 军,秦新月.Bell 麻痹患者的临床特征和临床预后分析 [J]. 海南医学,2015,26(3):862-864.
6. 李德华,杨 玲,李 季. 从贝尔麻痹的预后判定谈面神经炎的管理 [J].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6,15(6):644-648.
7. 姜曌, 张晓杰, 夏峰. 激素在不同发病时间对 Bell 麻痹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J].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4,22(3):192-195.
8. 吴慧文,朱宏涛,卢祖能. 抗病毒药物联合类固醇治疗贝尔麻痹疗效的 meta 分析 [J]. 卒中与神经疾病,2015,22(2):114-119.
9. 安占军,赵龙坡,刘青蕊. 甲泼尼龙治疗急性 Bell 麻痹的临床研究 [J]. 临床误诊误治,2007,20(4):9-11.
10. Sullivan F, Daly F, Gagyor I. Antiviral Agents Added to Corticosteroids for Early Treatment of Adults With Acute Idiopathic Facial Nerve Paralysis (Bell Palsy)[J]. JAMA, 2016, 316(8): 874-875.
11. de Almeida JR, Guyatt GH, Sud S, et al. Management of Bell palsy: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CMAJ. 2014 Sep 2;186(12):917-22. doi: 10.1503/cmaj.131801. Epub 2014 Jun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