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美国心脏学会/美国卒中学会(AHA/ASA)发布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早期管理指南,在急性期再灌注治疗、早期抗栓和组织化医疗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更新。
为专业解读2018年美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管理指南,了解新进展,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国家神经内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联合举办的“2018年美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管理指南解读会”,于2018年2月9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新院召开。
北京天坛医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院长王拥军教授解读《新指南概述》
北京天坛医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院长王拥军教授在会上表示,新版美国指南与前几版相比,从结构、证据级别到临床务实性,是完全不一样的。在美国新指南发布的两周迅速举办这次指南解读会,有两层重要含义。第一,这是2018年国际指南第一次较大更新;第二,美国指南是全球指南风向标,其改变必然会带来全球各地指南或多或少的改变。天坛医院脑血管病团队在新春之前组织这次解读会,希望帮助医生们掌握国际指南更新的最新动向。
王拥军教授在对指南修订的背景、流程、证据级别及指南结构进行了总体介绍后,对此次指南重大改变进行了简要分析。
第一,指南推荐了新的影像路线图。
发病3小时准备做静脉溶栓,影像路线图只有一个选择,即CT平扫;发病6小时准备动脉取栓,此类患者有大血管闭塞,推荐用CTA观察侧支循环、核心坏死区情况;如果发病时间窗在6~24小时,需要通过DWI和PWI观察缺血半暗带。
此外,这次指南对辅助检查的推荐非常着重地体现了以患者为核心。指南指出,除了血糖必测外,心电图、肌钙蛋白建议查但不能延误治疗,胸部X线检查有用性未明,开展检查不能延误治疗。
第二,动脉取栓时间窗扩大。
DEFUSE·3在2018年1月24日发表的当天就收录入指南,支持动脉取栓时间窗从6小时扩大到了16小时(A类证据、I级推荐)。
DWAN研究支持动脉取栓时间窗扩大到24小时(B-R类证据、IIA级推荐)。
第三,中国CHANCE方案首次写入卒中急性期治疗。
指南指出在轻型卒中患者发病24h内给予双联(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21天(B-R类证据、IIA级推荐)。主要采纳的是CHANCE研究首次发表和一年后的随访证据。
第四,抗血小板治疗要点。
第五,急性期治疗和二级预防的连续性。
此次指南的二级预防和急性期治疗是作为一个章节介绍的,为再入院二级预防和急性期治疗,突出两者的连续性。王拥军教授指出从治疗目的来说,分为三类,降低死亡率(去骨瓣减压、并发症治疗等)、减少致残(血管再通治疗等)、降低复发率(他汀预防、危险因素处理等)。
第六,一些检查推荐不用常规做。
不建议常规做:头部MRI、CTA和MRA、超过24小时的心电监测、超声心动图。
建议不做:未有他汀治疗的胆固醇测定、同型半胱氨酸筛查、抗磷脂抗体筛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筛查、
第七,血压管理要点。
学习指南,更要落实指南。王拥军教授表示,国家卫生计生委神经内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中国卒中学会与美国卒中学会合作共同发起改善中国病人卒中急性期再灌注现状的IMPROVE项目并将于近期正式启动,同时以此为契机开启卒中医疗质量评价和改进的领航计划(SPRING,春天计划)。
王拥军教授指出,北京天坛医院脑血管病团队对指南中临床价值大的核心部分进行细致解读,从而利于对指南中急性期卒中治疗流程图更深入的理解。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常务副主任、血管神经病学科主任赵性泉教授解读《静脉溶栓治疗》
北京天坛医院放射科行政副主任刘亚欧副教授解读《急性期影像评价》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鞠弈教授解读《急性期其他辅助检查》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神经重症医学科杨中华教授解读《卒中医疗的组织化管理》
北京天坛医院介入神经病学科主任缪中荣教授解读《血管内取栓治疗》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病区主任王伊龙教授解读《急性期抗栓治疗》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重症医学科主任刘丽萍教授解读《急性期并发症的处理》
北京天坛医院血管神经病学科二病区主任董可辉教授解读《病因学诊断和二级预防评价》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曲辉教授解读《二级预防策略》
解读会现场热烈场面
丁香园受邀对此次指南解读会全程报道,讲课视频已上线,医生同道扫描二维码关注丁香智汇微信,回复「卒中指南」即可收看。
丁香智汇微信公众号后续将对指南解读内容进行文字版连载,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