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各危险因素
蛛网膜下腔出血虽然占各类卒中类型的比例小于7%,但是其对患者及社会造成巨大的负担。来自德国的Edeltraut Garbe等医生研究了有服用抗凝药物史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情况,在线发表在2013年6月27日的stroke杂志上。该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对发病前服用抗凝药物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危险因素及发病30天时的病死率。结果显示:抗凝药物增加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率不增加病死率。
该研究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数据来源于德国药物流行病学研究数据库中的13400000例患者。在2004年7月至2006年11月发生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住院患者通过健康保险、年龄和性别等因素每例配比10例对照者。暴露源为华法林类似物苯丙香豆素,肝素,氯吡格雷/噻氯匹定,乙酰水杨酸。通过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多因素调整后优势比(ORs)。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30天患者病死率的危险因素。
该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共纳入206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和20649例对照者。发病前服用苯丙香豆素(OR优势比1.7; 95%可信区间[CI], 1.3–2.3)、氯吡格雷/噻氯匹定(OR, 1.7; 95% CI, 1.1–2.5)、乙酰水杨酸(OR, 1.5; 95% CI, 1.2–2.0)的患者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风险明显增高,但使用肝素的患者未见明显增高(OR, 1.2; 95% CI, 0.5–2.7)。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病死率为22.8%,与年龄超过70岁(OR, 2.3; 95% CI, 1.8–3.1)和动脉高血压(OR, 1.3; 95% CI, 1.0–1.6)相关,但是与是否服用任何形式的抗凝药物无关。
平时应用抗凝药物与蛛网膜下腔出血风险增加相关,但是应用抗凝药物并不增加早期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