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图有真相!20种异常心电现象大盘点

2020-10-22 19:58 来源:丁香园 作者:医柚课堂
字体大小
- | +

CMS午间干货600x200.png

今天为大家整理了20种异常心电现象,建议收藏!

01

电交替现象

是指在同一导联上,来自同一起搏点的心搏,其心电图形态和(或)电压甚至极性呈交替性变化。心房、心室除极和复极的各波段如P波、QRS波群、ST段、T波、U波等均可能发生电交替现象。目前认为,T波交替是预测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的独立指标。

3363063019638117877-44.jpg


02

韦金斯基(Wedensky)现象

是指处于高度抑制状态的传导组织在受到一次强刺激后,其传导功能得到暂时性的改善,由韦金斯基易化作用及韦金斯基效应两部分构成。韦金斯基现象见于有严重传导阻滞的器质性心脏病,逸搏、韦金斯基易化作用及效应共同组成免遭心室停搏的保护性反应,具有代偿意义。

3363063021785405897-44.jpg


03

文氏现象

亦称“二度Ⅰ型阻滞”,可发生于心脏传导系统中任何部位,其传导时间逐搏延长,直至发生一次完全性阻滞,如此循环,称为文氏现象。

3363063021785601553-44.jpg


04

超常传导

在心脏传导功能受抑制的情况下,出乎意料地发生了短暂性传导功能相对改善的现象。

05

裂隙现象

又称空隙现象,是指心动周期某一时相内(称为裂隙带)出现的室上性激动下传受阻,而紧邻其前后的激动均能下传心室的一种功能性电生理现象,其发生多与分层阻滞有关。

3363063023932889578-44.jpg


06

“剥脱”现象

存在传导阻滞时,一次促发性冲动出现后,可通过心动周期缩短引起阻滞区组织的有效不应期缩短,或者促发性冲动使不应期提前结束,或者阻滞区两侧同时被激动的总合作用引起不应期缩短,使随后的窦性冲动下传时能避开有效不应期而意外地传至心室。

07

隐匿性传导

是指任何一个激动在心肌或特殊传导系统中传播时,虽然通过了一定距离,但并未走完全程就发生了阻滞,不能引起足够心肌激动而无法在体表心电图上直接显示其活动,但可以通过它所产生的不应期对下一个激动的传导和(或)形成的影响来推测它的存在,称为隐匿性传导。它可以使后续心搏发生传导阻滞、延缓、传导改善,也可以重整后续心搏使其延迟发生。

08

节律重整现象

当心脏同时存在两个节律点发放激动且没有传入保护机制时,频率较高或占主导地位的节律点称为重整节律点,而频率较慢,占辅助地位的节律点称为干扰节律点。当某个心动周期中,干扰节律点的激动比重整节律点的激动提前出现时,此时重整节律点的激动尚未形成,被干扰节律点发放的激动侵入,触发无效除极并提早复位。重整节律点以提早复位点为起始,以原有的节律间期重新安排节律活动,这种心电现象称为节律重整。

09

Ashman现象

是指在任何心律时,在一次长R-R间期后出现提早心搏时,室上性激动下传激动心室时发生室内差异性传导现象。其发生机制目前认为与“心室不应期的频率自适性”有关。具体而言,心肌传导组织不应期易受心率的影响,即心率越快,心房、心室肌的不应期越短,房室结的不应期越长,反之亦然。Ashman现象发生时,前心动周期较长,引起下一个心动周期心室不应期延长,当室上性激动再次下传激动心室,落于心室内部分传导系统的不应期,使心室内的传导发生异常,出现宽大畸形QRS波。

3363063023932889595-44.jpg

10

Bix法则

是指当室上性心动过速时,如果P波每次都正好落于两个QRS波群的中间,应注意可能另一个P波隐匿在QRS波群内,实际的P波数是可见P波数的两倍。其重要性是正确识别P波的频率,有助于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

11

Coumel定律

预激综合征患者的旁路位于游离壁时,若同侧束支在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发生时出现功能性阻滞,其R-R间期比与无束支阻滞时的R-R间期延长>35ms,其R-R间期延长的本质为室内折返径路的增大;当旁路对侧发生功能性束支阻滞时,折返径路没有改变,尽管QRS波群由窄变宽或由宽变窄,但心动周期的长度不变。Coumel定律对心动过速的发生机制和旁路定位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12

蝉联现象

心脏激动沿一侧径路下传并向对侧径路激动产生连续隐匿性传导,使其连续发生功能性阻滞时,称为蝉联现象。多见于心室内束支间蝉联现象,房室结双径路间的慢-快径路蝉联现象,预激综合征的旁路和正常房室传导系统间的蝉联现象。

3363063026080568903-44.jpg

13

温醒与冷却现象

最初的数个异位搏动频率略慢,以后频率逐渐加快直至固定,这种现象称为温醒现象或起步现象。异位心律终止前,最后的数个异位搏动频率逐渐减慢,直至异位心律消失,这种现象称为冷却现象。温醒和冷却现象常见于各类自律性增高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加速性交界性、室性自主心律,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14

趋同现象

当心脏内两个节律点频率互差<25%时,易出现“同步化”现象,即频率较慢的节律点逐渐增速,接近于频率较快的节律点,直至两者相等形成等频率搏动,这种现象称为“趋同”现象或“同步化”现象,是一种特殊的心脏电生理现象。

15

钩拢现象

一般情况下,心脏存在主副(主导节律常为窦性心律,副节律点常为异位心律)两个节律点时,控制心室激动的副节律点通过心室腔的电、机械的双重作用对主导节律点产生正性变时作用的干扰,使主导节律频率出现增快,与副节律点频率接近或趋于同步化的一种特殊的心电图干扰现象。

16

R-on-T 现象

室性早搏落在前一心动周期的T波顶峰之前30ms左右(心室易颤期),称为R-on-T现象。其Q-T间期正常时,称为A型R-on-T现象;Q-T间期延长时,称为B型R-on-T现象(临床多见)。心电图上出现R-on-T现象为心室颤动的危险信号。

3363063026080373300-44.jpg


17

双重窦性心律

心脏移植术后,被保留的受体窦房结和供体窦房结,有各自独立的节律性,都能激动心房的一部分而形成心房脱节。

18

并行心律

是指心脏内除主导节律(通常是窦房结)外,还存在着一个具有传入阻滞所保护的异位起搏点,这两个节律点并行地独立发放激动,竞相控制心房或心室,形成的双重心律。并行节律点可以在心脏的任何部位,最常见于心室。

19

心房脱节

心房的某一部分自律性增高,而同时在其周围又形成了传入和传出阻滞,使其与窦性起搏点之间形成电隔绝,两个起搏点分别激动心房的某一部分(异位起搏点控制,不下传心室)与其余部分(窦房结节律控制,下传心室),两者相互独立、互不干扰,形成心房脱节。

20

房室分离

亦称房室脱节,是指心房与心室同时分别由两个起搏点控制(即窦房结或房性异位起搏点控制心房,交界性或室性异位起搏点控制心室),致使心房和心室独立激动,但所产生的激动互不侵入对方,因而形成双节律。

文 | 医柚课堂

编辑: 黄建琴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