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苏明教授:血流重建与侧枝循环研究值得探索

2014-06-14 22:03 来源:丁香园 作者:
字体大小
- | +

近年来国内外对脑侧支循环的研究方兴未艾,有研究显示侧支循环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后均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少学者认为,侧支循环是可利用的、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一条新的途径。

在本届国际脑血管病高峰论坛上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张苏明教授就发表了“血流重建与侧枝循环”的报告,会后丁香园就侧枝循环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临床上常见的侧枝循环评估手段及干预手段等问题采访了张教授。

丁香园:患者个体之间的脑侧支循环差异比较大,脑侧枝循环对于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有何意义?

张苏明教授: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就我个人来说,我想先切入到实验研究,接着再考虑到临床研究。目前只是看到了一个很好的现象。但是你要达到理想的目标,实际上需要评估很多东西,要评估动脉,还要评估血流代偿的情况,评估梗塞灶,同时评估血流的状态,有一系列的评估,有这样很好的评估的基础上,才能谈得上他有没有获益。

然后具体从治疗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试图想看到通过药物或者其他手段能达到扩张或者建立循环的思路。而规避手术治疗。比如说有些不适合做介入治疗的,同时有很严重的动脉狭窄,怎么采取一个新的措施,我们规避了这种很多临床可能发生的恶性结局。这是很重要的。现在做支架带来了很多的问题,它实际上提出的负面证据越来越多,当然做的人不大服这些负面的证据。

但是在中国我希望也能够规范化大家的行为,能够争取我们现有的指南,包括美国指南,刚才我也讲到,对这个东西实际上是有限制的,尤其是颅内段,颅内段带来的风险太大,而且并非大动干戈能够更获益,实际上内科治疗有很多的余地。内科治疗为什么有这么大的余地,除了内科治疗本身,内科治疗赢得了时间,建立了可能。这就是它的好处,我们一般是这样认识的。是不是这样还有待于更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这个东西。

丁香园:临床上目前主要的对于患者侧支循环的影像学评估包括哪些方式?

张苏明教授:目前常规的手段,包括介入和非介入。过去认为金标准DSA,现在还有一些很新的方法,比如说高选择性的,高分辨率的磁共振,可以看到整个斑块的情况,可以看到动脉壁的情况。现在它可以同时观察到局部侧支循环内区域,可以看到血流区域,又可以看到灌注区域内两者之间的变化,来判断侧支循环的优劣,进而帮助我们的评估。还有一些过去他们做用于心脏介入的方法,现在某种意义上也借鉴可以做脑血管的介入。

丁香园:目前在临床上非手术的干预侧支循环的措施目前有哪些,目前的难点有哪些?

张苏明教授:这是一个很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比较简单的就是药物治疗。比如说尤瑞克林可能是一个很好的干预剂。它可以扩张小血管,而且一般缺血的小血管上面有B2受体,缺血区域的B2受体就活化了,它对小血管有作用,而对大血管没有直接的扩张作用。这种情况下它产生什么效应呢?它可能帮助脑组织恢复血流,同时它又不影响倒血,相对来说比较理想。临床上我们也用尤瑞克林用了很多,结果事实上我们也看到了一些病人有很好的效果。

当然这个得需要总结,需要我们需要做更深入的基础研究,同时要做更深入的临床研究。大型临床试验要基于基础研究提示的一些现象和临床初步研究提示的一些现象和结果,来设计一个非常科学的一种模式,科学地对比,科学地分组,科学的时间窗,这种情况下再来研究这个问题,希望我们能够做得更好。

 

编辑: 雪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