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al Quality杂志上在线发表了一篇文章,介绍了美国维克森林大学Bushnell博士及其科研团队取得的研究成果---病情严重或频繁住院治疗的卒中患者30天内再次住院率增加。
研究结果显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与第一个月内再住院率升高7%有关。每一次卒中前的额外住院次数,都将使卒中30天内再住院几率增加双倍。作者写道:“尽管该模型需要验证,但这两项住院时可用的临床特征,能被用于高危人群的鉴定,并可用于发展前瞻性研究”。
许多疾病30天内再住院率的情况,都被随访研究,以作为护理质量的检测方式之一。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公开报道了,急性心梗、充血性心衰以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的再住院率,并且将于2016年开始报道缺血性卒中的再住院率。
为了鉴定与再次住院相关的危险因素,Bushnell 及其同事检测了来自维克森林大学浸礼会医学中心数据;这项回顾性研究比较了79名30天内再住院的急性卒中患者以及86名没有再住院的卒中患者。
首次住院的原因中,缺血性卒中占64.8%,脑实质出血占14.5%,蛛网膜下腔出血占10.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占9.1%,未破裂脑动脉瘤占1.2%。与没有再次住院患者相比,30天内再住院的患者NIHSS评分中位数更高。
卒中患者30天内再住院的原因中,最常见的为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缺血发作,共占21.2%;另外感染占12.7%,心脏疾病占10.1%。只有34%的再住院患者被认为与初次住院治疗相关。
经过多变量调整后,只有3项因素和再住院有关---最初NIHSS得分,之前住院的次数,高脂血症的存在,均与再住院可能性的降低相关。根据作者描述,最后的发现很有“意思”。
另外作者写道:“目前的分析没有通过设计实验,来研究潜在疾病进程或药物效果是否与其相关;然而,许多再住院的患者有他汀类处方药物的使用史,因此需要进一步调查与确定潜在的病因学。”
最后,研究者们承认该研究存在一些不足,包括使用的只是单中心数据,可能无法将其普遍化;并且该研究为回顾性分析;残余混杂可能性的存在;标准化出院指导的缺乏;以及只能探究他们中心内再住院的患者。
但瑕不掩瑜,这项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两项关键的结论:
1.通过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了出血性或缺血性卒中入院患者随后30天内再住院的独立相关因素,共发现3项危险因素:更严重的卒中,一年内或卒中前入院次数以及未罹患高脂血症。
2.最常见再住院的病因为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缺血性发作,但66%的患者再住院的原因与初次住院时的各项参数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