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唑嘌呤相关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1例

2014-09-10 12:28 来源:丁香园 作者:少年春衫薄
字体大小
- | +

长期采用巯嘌呤类药治疗的患者可能会发展为重度CD4淋巴细胞减少症。倘若患者有人类疱疹病毒第四型(Epstein-Barr VirusEBV)的感染,则有EBV所致淋巴瘤的风险。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虽然罕见,但对表现出神经系统症状的免疫抑制患者来说,必须考虑到该病的可能。

病例报道

一名33岁男性,采用硫唑嘌呤150mg/天)治疗Crohn’s12年。2013年夏天因结肠炎开始泼尼松治疗,40mg/天;20139月,因直肠出血和呕血入院后,滴定减量泼尼松,出现偏头痛样症状1周,伴恶心、呕吐;因Crohn’s病活动增强,增加泼尼松的剂量;胃镜示Mallory-Weiss 病灶;患者出院时病情稳定,泼尼松剂量为50mg/天,硫唑嘌呤仍持续服用。

4天后,患者因腹痛、头痛和呕吐再次入院,轻度意识障碍,组词困难。脑部CT显示左侧颞叶3处局灶性病损,伴周围水肿;MRI示多发性脑脓肿可能(图1),可能为内心膜炎的感染性栓子所致,开始美罗培南(6 g/天)和庆大霉素(240mg/天)治疗。

2.jpg

1. AMR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显示双侧白质高信号。(BMRI T1 C+显示病灶的片状增强。

血液检查显示白细胞增 13.5×109/L ,参考值3.5~8.8×109/L),但淋巴细胞减少 0.1×109/L,参考值1.00~4.00×109/L) CD4 T细胞 50×106/L (参考值300~1700×106/L),CD8 T 细胞为20×106/L 220~880×106/L)。

脑脊液检查示细胞增多,单核细胞为18×106/L(参考值<5×106/L),多形核白细胞14×106/L(参考值<1×106/L),红细胞为78×106/L。脑脊液蛋白水平位0.96 g/L (参考值0.15~0.50 g/L),葡萄糖水平为3 mmol/L。脑脊液显微镜检未见细菌或真菌,PCR实验发现EBV DNA计数>54 000 拷贝/mL。外周血EBV DNA计数为1460 拷贝/mL

患者开始伐昔洛韦治疗(1g3/天),抑制EBV复制;5天后脑脊液PCR复查显示EBV DNA计数为9239拷贝/mL由于脑脊液中发现EBV,因此怀疑脑内淋巴瘤可能。脑部活检确诊为原发性脑淋巴瘤(图2)。骨髓活检和PET CT检查未见播散性疾病。

3.jpg

2. A)脑组织活检的Giemsa染色显示大的淋巴瘤细胞,内含1~3个核仁,细胞核不规则形。(B)免疫组化染色显示CD20强烈表达。(CKi67染色显示出较高的细胞增殖。(D)原位杂交显示EBV早期区域强阳性。

治疗

原发性脑淋巴瘤的最佳治疗尚未明确,但大剂量甲氨蝶呤可作为标准治疗,常联合应用其它中枢神经系统细胞毒性药物,如阿糖孢苷。本患者采用了改良Bonn 方案治疗,包含了大剂量甲氨蝶呤、阿糖胞苷、环磷酰胺、异环磷酰长春新碱、长春花碱、地塞米松,联合腰椎鞘内阿糖胞苷和鞘内甲氨蝶呤治疗,每个疗程加用利妥昔单抗。

经过三个疗程的上述化疗,患者再接受了三个疗程的大剂量甲氨蝶呤、甲基苄肼和泼尼松治疗后,完全缓解;4个月后随访仍为完全缓解。

讨论

EBV属于疱疹病毒丙亚科,可引起单核细胞增多症,与免疫抑制患者的恶性疾病(如Burkitt 淋巴瘤、 Hodgkin’s病、免疫缺陷相关B细胞淋巴瘤)有关。目前普遍认为,炎症性肠病本身不会增加癌症的风险,但一些研究显示,采用硫唑嘌呤治疗炎症性肠病可将淋巴瘤的风险增加4~6倍,增加的风险与硫唑嘌呤治疗的持续时间有关。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较为罕见,在免疫正常患者中仅占脑部恶性肿瘤的2%,多数病例为进行性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较差。增加MRI检测和组织活检可确诊,但必须注意,由于泼尼松可影响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病理和影像学检查,因此活检应在泼尼松治疗之前进行。

学习要点

1. 硫唑嘌呤治疗可能引起重度CD4淋巴细胞减少。

2. 免疫抑制状态增加了恶性淋巴瘤的风险。

3. 免疫抑制患者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常为EBV所致,脑脊液中可检测到EBV DNA

4. 脑脊液检测EBV DNA和影像学发现可确诊。

5. 表现出神经系统症状的长期免疫抑制患者,必须考虑机会性感染。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neuro202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