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硬化的诊治与评估:斑块的生物标志物研究

2014-09-21 17:57 来源:2014神经病学年会 作者:董强
字体大小
- | +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缺血性脑损伤的重要原因。多种因素参与易损斑块的发生。对其生物学标志物的研究和开发,将有助于预防颈动脉斑块的发生和发展,减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

其生物学标志物包括影像学标志物和血液标志物。在影像学标志物方面,颈动脉内膜厚度的评估已为临床广泛应用。其他的影像学标志物也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如高分辨率核磁共振,SPECTPETnear-infrared fluorescence (NIRF)。而放射核素以及荧光标记的生物 学探针如 FDG, MMP 探针 和 Annexin A5 也具有良好的 发展空间。

在血液标志物方面: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 血浆 IL-6CRPsCD40L 水平不但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及发展有关,而且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由稳定转为不稳定方面扮演了重要的作用,而作为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的生化标志物,IL-6sCD40L 有望成为评价斑块稳定性及预测斑块破裂较理想的生化标志物。斑块内出血是斑块易损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金属基质蛋白酶与斑块的不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已经被证实。金属基质蛋白酶可以溶解基质成份,使斑块不稳定。CD147 是金属基质蛋白酶的诱导因子,可以将无活性的金属基质蛋白酶前体裂解为有活性的金属基质蛋白酶。但其与斑块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尚无定论。

本研究团队测定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样本和血浆中 CD147 的表达,初步探讨了 CD147 与不稳定斑块、斑块内出血的关系。结果表明:CD147 的高表达可提示斑块的不稳定,并且更加反应斑块内出血的发生。高 CD147 水平与近期卒中事件密切相关。CD147 可以作为一种简单易行的检查手段,在临床应用中,用以评价斑块的稳定性,指导缺血性卒中的二级预防。

编辑: 李娜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