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的学者进行了一项研究,提示IMS III研究的血管内技术和诊断方法有了较大的变化,降低启动血管内治疗时间的努力初见成效。文章最近发表在Stroke杂志上。
研究者探索了在卒中介入治疗(IMS-Interventional Management of Stroke,IMS III)试验中,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患者群体和介入的实践是否有所改变。通过比较前4个临床试验方案和第5个和最后一个方案的以下内容的变化:基线资料、CTA的使用、治疗时间以及疗效。
结果发现,与前4个版本方案的接受介入手术的(n=610)相比,第5个和最后一个方案的受试对象(n=46)的年龄更大,平均75岁;前者为68岁。在mRS上,后者治疗前的mRS评分为0的更少(76% vs 89%,P=0.01)。
在CTA上,后者在治疗前接受CTA检查的更多(65% vs 45%,P=0.009)。在症状发生到动脉内治疗的启动上,后者在中位时间上更快(209分钟vs 250 分钟, P=0.002)。在再灌注上,后者也是更快的(269 分钟vs 344 分钟, P<0.0001)。
在总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使用的平均剂量上,后者使用剂量更高(74.0毫克 vs 63.7毫克,P<0.0001)。在进行动脉内溶栓作为静脉溶栓的补救上,后者更不需要(16% vs 44%, P=0.015)。而在功能疗效和安全性上,尽管第5个方案的样本量过小导致效能不够,但是在这两组间未见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综上所述,对急性卒中患者,IMS III研究的血管内技术和诊断方法有了很大的变化。降低启动血管内治疗时间的努力初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