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国脑卒中大会暨第六届全国心脑血管病论坛

2015 年眩晕诊疗进展大盘点

作者:葛维    2016-05-19
字体大小:

在 2016 中国脑卒中大会暨第六届全国心脑血管病论坛上,来自武警总医院的单希征教授带我们一起回顾了 2015 年眩晕领域最新进展,为我们揭开了眩晕神秘的面纱。 

单.png
图 1 单希征教授正在授课

眩晕头晕类疾病是一个很大的疾病群,它的诊疗已经成为当今医学的热点之一,近五年来全国掀起了眩晕热,然而眩晕的诊断和治疗仍然存在多个误区,还有很多未知数。对此,单教授指出耳和脑的融合是实现眩晕医学精准医疗的必然途径。

在此次会议上,单教授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了眩晕诊治的进展。

1.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作为眩晕最常见的类型,约占 1/3(包括原发性、继发性),经过多年的发展,手法复位治疗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我们在临床实践中还要关注它的并发症——椎动脉夹层。

6.pic.jpg
图 2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标准简单介绍

规范化治疗对于眩晕来讲及其重要,2015 年巴拉尼协会前庭疾病分类委员会发布了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标准,这对于提高整体眩晕治疗水平意义重大。

2. 中枢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中枢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CPPV),顾名思义其责任病变部位主要为第四脑室底部或小脑下蚓部的绒球小叶,病史特点为起卧过程中出现发作性眩晕。临床体征主要表现为 Hallpike 眼震,并且多数患者伴肢体或躯干共济失调。影像学检查可见第四脑室底部或小脑下蚓部附件病变,累积绒球或小结叶。

3. 大脑皮层病变与眩晕

通过功能磁共振、PET-CT 技术我们发现与眩晕有关的前庭皮质主要包括颞顶交界区、岛叶后区、颞上回、顶下小叶、颞中回皮层。同时我们还发现大脑皮层单侧前庭区病变并不引起眩晕,通过这些发现进一步验证了眩晕的双侧反应性。并据此采用半规管阻塞术治疗梅尼埃病取得良好疗效。

4. 平衡康复

眩晕作为一种平衡失调的疾病,康复训练越来越受到各方的关注。尤其是随着近些年康复医学的发展,通过平衡康复训练,使得前庭康复成为可能,并且越来越多的患者会接受。

5. 晕动病的研究进展

晕动病主要是一些军事团体或特殊环境、工作条件的人员易得的疾病,其原理是前庭系统受刺激引起。我们可以通过对抗性(适应性)训练,如旋转、晃荡、景物、棱镜等一般、高强度训练法加强其前庭适应能力。这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6. 眩晕的遗传学研究

随着精准医学概念的提出,人们越来越关注基因的事,通过基因研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遗传相关性眩晕,并且有的疾病动物实验已经证实:基因治疗疗效明显。那么,对于人类眩晕遗传病的治疗,基因治疗是否为突破点,我们拭目以待。

总结

随着眩晕诊疗水平的提高,近 1/3 的眩晕类疾病得到了很好的治疗,但是眩晕性疾病种类繁多,医院普遍没有眩晕科,众多的眩晕患者不知道在哪科就诊,而达不到病因治疗。因此,单教授建议或可在全国各医院诞生一个新的学科——眩晕科,这样或能从一定程度上提高我国眩晕的诊断治疗水平。

编辑: 青柳    来源:丁香园

  • 马晓伟

    大会主席,国家卫计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主任

  • 王陇德

    大会副主席,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副主任

  • 徐科

    大会副主席,中国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

  • 李清杰

    大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