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人类未解之谜

作者:namei314    2014-07-16
字体大小:

阿尔茨海默病是导致痴呆最常见的原因,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但目前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和治疗仍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本文主要探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诊断难点和治疗方面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发病机制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不清,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种假说:

最为普遍的假说是β-淀粉样蛋白级联假说。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内可见淀粉样斑块,对神经细胞具有直接毒性且可破坏神经递质传递。其主要成分为不溶性β-淀粉样(Aβ)蛋白, Aβ蛋白可在脑脊液中循环,形成有毒的可溶性聚合物,然而其与脑萎缩的相关性不大;而且在早期阿尔茨海默病样神经退行性变患者中并不是都能检测到Aβ蛋白表达。

阿尔茨海默病的另一个特征则是神经纤维缠结,由不溶性Tau蛋白所致。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可损伤轴突,且与淀粉样斑块相比,神经纤维缠结与神经元丢失及认知功能损坏的关系更为密切。

第三个也是最早的假说即阿尔茨海默病与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及谷氨酸水平密切相关。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内乙酰胆碱水平降低可引起记忆力下降,相反谷氨酸水平升高可致神经元兴奋性中毒而死亡。

诊断难点

超过1/2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其颅内并存缺血梗塞灶,其中1/4满足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学诊断标准但认知功能却是正常的。淀粉样斑块与神经纤维缠结在老年人中很常见,也许与患者临床症状并无相关性,而脑血管病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可能与阿尔茨海默病进展相关。

年龄是痴呆最重要的危险因素。90岁患者发生痴呆的风险是60岁的25倍。但是有学者认为进行性认知功能下降及淀粉样斑块和神经纤维缠结的进展也许是正常的老化过程,最终是否会进展为阿尔茨海默病只是取决于认知功能下降的程度。

综合Aβ、Tau蛋白和其它脑脊液标记物的分析结果,可辅助诊断阿尔茨海默病或鉴别不同类型的痴呆,其敏感性>90%,特异性>80%。目前一项研究报告称通过检测血液中的10种脂质代谢物,诊断患者是否会进展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或阿尔茨海默病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可达90%以上。

尽管采用PET扫描淀粉样斑块鉴别正常人群中阿尔兹海默病患者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达到85%,但其预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进展为阿尔茨海默病的特异性仅为56%。另外根据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头颅MRI内侧颞叶和海马萎缩的特点诊断该病的敏感性也达到75%。但是,临床诊断仍是确诊该病最可靠的方法。

治疗

胆碱酯酶抑制剂可抑制乙酰胆碱降解。塔克林是一种胆碱酯酶抑制剂,其可提高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认知功能。多奈哌齐、加兰他敏和利斯的明对提高轻中度患者的认知、日常活动及行为的作用不大。

美金刚是一类N-甲基-D-天冬氨酸(NMDA)谷氨酸受体拮抗剂,可短期改善患者认知和行为能力,但是仅对重症患者有效。美金刚可能是唯一阻断谷氨酸受体慢性激活的药物,而且不会影响其它正常递质的传递。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和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可能会改善患者全部症状,但是这可能与其抗抑郁作用相关。目前有关组胺、γ氨基丁酸和腺苷酸方面的研究也在进行。

过去十年中阿尔茨海默病研究领域最令人失望之处即Aβ蛋白靶向治疗的失败,这使我们开始怀疑淀粉样蛋白级联假说的价值。高度磷酸化的Tau蛋白因为存在于细胞内,靶向定位困难,未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但目前潜在的治疗方法是可通过调节微管结构来抑制Tau蛋白进展为神经纤维缠结。

因为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所以阿尔茨海默病的预防显得更为重要。最好的方法即是在年轻时通过学习和工作完成一个“认知储备”,然后通过持续的智力刺激活动和社会应酬来维持这个储备,同时还要避免致认知功能下降的相关危险因素,如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缺乏锻炼和不良饮食等。

目前对我们来说阿尔茨海默病最大的难题是如何战胜淀粉样斑块、神经纤维缠结和脑萎缩,而这比战胜地球引力还难。今后无论是在临床还是科研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提高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编辑: namei314    来源:丁香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