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克雅氏病检测方法的评述

2014-08-12 21:39 来源:丁香园 作者:kimfrost
字体大小
- | +

感染性蛋白(朊蛋白,prion protein,PrP)的研究者长期以来一直在寻找一种敏感的微创诊断工具,能特异性地发现导致疾病的特定蛋白。8月7日出版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同时发表了2篇研究文章,各自报道了一种技术,可作为所有类型的克雅氏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CJD)(散发性、遗传性和获得性)的诊断工具。

著名学者Colin L. Masters对这两种类似的方法进行了比较和评述。

这两种技术分别是:将实时震动诱导转化(RT-QuIC)应用于鼻部嗅上皮组织刷取标本的技术(Orrú et al.);将超声处理后蛋白错误折叠循环扩增(PMCA)应用于尿液标本的技术(Moda et al.)。

上述两种技术均是将非常少量的错误折叠蛋白“种子”(异常构象)通过外来能量扩增成较大的淀粉样蛋白或蛋白酶抗性蛋白聚合物。虽然这两种方法的优缺点有待未来研究进一步阐明,但是根据这次发表的初步研究,两者的敏感性(PMCA法93%、RT-QuIC法97%)和特异性(100%)均是令人鼓舞的;尤其是上述方法可检测出低至40-100个/ml的错误折叠蛋白聚合物。

上述两者的主要问题在于当缺乏异常“种子”时,天然蛋白质有自变换为富β-折叠低聚物和纤维的倾向,使得可能出现“突破性的”假阳性结果。此外,虽然两者均报道特异性为100%,但是由于研究采用的置信区间较宽,我们还不能对其特异性作出精确估计。

CJD很罕见,可是如果检查方法缺乏近似完美的特异性,也可能导致大量假阳性结果。有鉴于此,有必要突出介绍这些研究的初步结果。

Orrú等的研究通过鼻刷插入鼻穹窿并在鼻粘膜表面翻转,获取了15例确诊散发性CJD、14例可疑散发性CJD和2例获得性和遗传性CJD患者的组织样本,以及12例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和31例健康对照的组织样本。

研究发现,检测鼻刷样本中异常PrP“种子”在浓度上与检测大脑样本相当,比检测脑脊液样本要高出几个数量级,可能对今后控制感染传播(的措施)造成影响。

目前无散发性CJD通过鼻腔分泌物或气体溶胶颗粒进行传播的流行病学证据,但是Orrú等的研究提出了在实验模型中这种传播途径高度有效的证据。一些专家由此推荐,对接触过有CJD高风险患者鼻腔上皮组织的医学仪器,应进行适当的净化措施(以避免医源性感染)。

Moda等的研究获取了68名散发性CJD患者、14名变异型CJD患者、4名遗传性CJD患者、50名非CJD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50名非退行性神经疾病患者和52名健康对照的尿液样本。

对14名因暴露于牛海绵状脑病而患病的变异型CJD患者,有13名可在其尿液标本检出具有的低含量的PrP“种子”(在其它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和健康对照中无检出)。这一研究证实了变异型CJD中朊蛋白在患者体内的广泛分布。在其它研究中,PMCA法也明确可用于检测血中的变异型CJD朊蛋白。

上述两种方法使用震动或超声处理样本,得到的检测产物是淀粉样蛋白或蛋白酶抗性蛋白,可能也会在其它蛋白聚集性疾病中被证实存在极高的应用价值。最重要的是可检测出淀粉样β(Aβ)肽段的异常构象,该肽段在阿尔茨海默病(AD)的发生中处于中心位置。

有研究(Soto实验室)的初步结果显示,脑脊液中扩增出Aβ肽段对诊断AD有90%的敏感性和92%的特异性。令人惊讶的是,这种情况里使用震荡法优于超声法,可能是因为Aβ肽段较异常PrP朊蛋白更加脆弱的缘故。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neuro212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