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温故而知新——胸椎旁阻滞

发布于 2020-12-21 · 浏览 1148 · 来自 Android · IP 河北河北
这个帖子发布于 4 年零 142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每准备做一例神经阻滞前一天晚上都要复习一下相关知识,目的是让自己时刻保持锋利;每一次重复学习,都能让我有所新的体会,每一次读书都会觉得以前错过的细节这次被关注到了。

昨天超声引导T5胸椎旁阻滞一例,用于胸腔镜肺上叶切除+淋巴结清扫,0.5%罗哌卡因20ml,镇痛时间持续将近24小时,复合静脉镇痛泵,术后第一天患者基本不用为术后疼痛担忧,但局麻药退去后,还是会体现衔接一个镇痛泵的必要性。

T5—T10目标位置相对表浅,高频探头成像较清晰。

这次在椎旁注药过程中,可能针尖太接近椎旁区,注药后,胸膜仅又轻微下压,这让操作者感到质疑注药位置是否正确。重新定位针尖位置,针尖已经贴近胸膜,这让心里觉得有些底了。可能药物纵向扩散的更好些吧,向肋间扩散的少。这已经是第二次遇到,选择避开横突的超声穿刺平面,针尖置入椎旁区后注药,胸膜下压不明显的病例。上一例是腹腔镜肾切除手术。但是术后镇痛效果都很满意。

常规入路的横突界面,都可见明显的胸膜下压征。

二者比较的效果区别,由于病例数量还不够多,还不能总结出有说服力的观察结论。

此例,手术开始后通过胸腔镜,在外科医师的帮助下,观察了麻醉后的椎旁药物扩散情况,胸腔镜下的椎旁被药液充盈起了将近四个节段椎旁间隙。

可见,只要针尖位置正确,不明显的胸膜下压,药液在椎旁也扩散的比较理想。

更多的现象还需更多的机会在操作中去体会和总结。

img
img
previewplay video

最后编辑于 2020-12-21 · 浏览 1148

回复9 4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