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治疗硬膜下血肿找到新证据!

昨夜收到Theranostics期刊主编来信,告诉我,我们的原创论著终于快要见刊了(图1),我们还预约了刊登彩图封面。我们付出的心血没有白费。

我的学生努力了4年的这篇探索硬膜下血肿形成与硬脑膜淋巴管关系的论著,是在2020年我们在世界上首先证实硬膜下血肿可以经过硬脑膜淋巴管向头颈淋巴结引流后(Acta Neuropathol Commun,2020),首次提供新证据:证实硬膜下血肿可以破坏颅底部位而不是颅穹部位的硬脑膜淋巴管,导致管腔扩张、细胞间连接蛋白表达下降以及淋巴管渗透性增加等破坏。而这个破坏与传统的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相关通路ERK1/2相关。但是,奇怪的是,它只受磷酸化ERK1/2影响,而与未磷酸化的ERK1/2无关。我们还首次证实,他汀可以通过改善被硬膜下血肿破坏的硬脑膜淋巴管,使之消除水肿,恢复管腔形态,以及恢复被抑制的细胞连接蛋白表达等机制来促进硬膜下血肿加速从硬膜下腔向颈部淋巴结引流,从而为临床上应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找到了新依据。
也是上周,当我们总结了包括几千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研究文献,投稿到某著名杂志时,本来是受到主编青睐的一篇文章,仅仅因为有审稿人提出,慢性硬膜下血肿可以通过手术来解决,他对这样的药物治疗没有兴趣;还有另一个期刊的审稿人提出,慢性硬膜下血肿一线治疗是手术,而且硬脑膜中动脉栓塞已经很有效,就把我们这篇证据确实的文章给拒绝了。让我们感到慢性硬膜下血肿药物治疗的推广之路还很艰难。国际国内的偏见无处不在。
但是,上周,我们刚刚见到1例青年慢性硬膜下血肿,药物治疗1周效果不明显,准备做硬脑膜中动脉栓塞时,发现该患者的血肿侧硬脑膜中动脉是闭塞的。也就是说硬脑膜中动脉即使栓塞,也无法肯定能够消除血肿,说明硬脑膜中动脉栓塞疗法存在理论缺陷。10月份,我们1例先后接受药物治疗、钻孔引流和硬脑膜中动脉栓塞3种疗法的80岁的男性患者,在栓塞血肿侧硬脑膜中动脉后1个月,血肿又复发了。2020年美国某位知名神经外科教授遇到1例双侧硬膜下血肿患者,先后做了双侧钻孔引流、双侧硬脑膜中动脉栓塞术,最后还是血肿复发,是用了他汀加激素后控制住了病情。这些都是典型的硬脑膜中动脉栓塞术不是万能的例证。我们还需要发表更多证据,让大家知道,任何方法都是有缺陷的,探索药物治疗绝对必要。
今天,我去看望即将出院的L先生。他是外伤后发生硬膜下血肿,但是,由于高龄达86岁,有不宁腿综合征,家属坚决拒绝任何手术。可是患者血肿巨大,10月29日到我科治疗时已经是右侧肢体全瘫,意识障碍明显。我们给他用了他汀治疗,结果,3天后,右侧肢体肌力有所恢复;7天后右侧肢体肌力恢复到上肢3级,下肢4级,意识基本清楚(视频1)。

视频1
今天是治疗后14天,CT复查确认他的血肿有所减少,他也已经站起来了(图2)。

老人家从刚来时昏迷不醒,连他好朋友到身边都无法打招呼,到现在言语清晰,对答完全正确,还能走几步(视频2),堪称疗效神奇。如果没有药物治疗,只一味要求患者做手术,在家属拒绝手术的背景下,这个患者恐怕凶多吉少。

视频2
在刚刚闭幕的《薛庆澄教授诞辰百年纪念暨学术思想研讨会》上,我国知名神经外科专家、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名誉所长张亚卓教授语重心长地说“临床研究是最难的研究,也是最高级的研究;疾病无大小,能治好一个病,无论大小,都值得坚持”。我知道,他的话有大半是专门说来鼓励我坚持慢性硬膜下血肿研究的。我们坚持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已经十几年,坚持,是因为患者有迫切需要;坚持是因为我们自己也在做手术,却切实发现临床手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我们会坚持下去。
最后编辑于 2023-11-13 · 浏览 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