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超声技术: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
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FICB)能阻断腰丛的三根神经: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和闭孔神经。

当然,对于闭孔神经的阻滞是有争议的。
首先,从解剖关系来看,闭孔神经位于耻骨肌深面,而髂筋膜在腹股沟韧带下与耻骨肌肌腱(即髂耻肌筋膜)紧密融合,该屏障完全阻断了药液扩散到耻骨肌深面。所以,在髂筋膜完整的情况下,FICB并不能阻断闭孔神经。而且,一些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理论,Swenson等用超声引导下改良FICB操作技术在磁共振成像下观察了药物扩散,认为药物并未到达耻骨肌,并不能成功阻滞闭孔神经。
所以,既然有理论在,我们就不应该想当然地认为其能阻滞闭孔神经,而传得神乎其神。也就是说,FICB更确切的是阻滞股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
根据股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的支配区域,我们可以得出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的适应症:髋、膝关节置换术,骨盆骨折、股骨近端及髌骨骨折等手术中作为辅助镇痛。

具体来看一下两条神经走行:
股神经是腰丛最大的分支,起源于L2、3、4神经,从腰大肌外侧发出,沿腰大肌和髂肌间沟下行至腹股沟韧带后方进入股三角,位于股动静脉的外侧;股神经支配大腿前方部分内侧的皮肤和骨膜的感觉,以及股四头肌的运动,其隐神经分支还支配小腿内侧和足内皮肤的感觉。股外侧皮神经起源于L2、3神经,从腰大肌斜向外发出,经髂肌前面到髂筋膜的后方,到达腹股沟韧带后方分成前后两支,前支负责膝及大腿前方的皮肤感觉,后支支配大腿外侧皮肤的感觉。
FICB具体怎么操作呢?
现在最常用的是腹股沟韧带上入路髂筋膜间隙阻滞法。
患者取仰卧位,先定位髂前上棘。将高频探头放置在腹股沟韧带上,短轴扫描识别股动脉,然后探头向外侧横向移动识别缝匠肌。将缝匠肌放在屏幕的中央,向头侧追踪,当探头移动到髂前上棘时,缝匠肌消失,找到髂前上棘和髂肌,超声探头内侧端旋转朝向患者肚脐,位置和图像如下:


通过图像,我们来一一识别髂肌、旋髂深动脉和髂筋膜。

现在更多地提倡以旋髂深动脉为标志,在动脉下方注药,注药后旋髂深动脉上移、髂肌下移,这样药液更容易往头侧及深面扩散。如下图,绿圈位置是药液所在。

因为髂筋膜间隙阻滞并非直接在神经附近注药,需要药液充分地扩散,所以需用局麻药量大,建议选用0.3%的罗哌卡因30~40ml。
最后编辑于 2024-06-17 · 浏览 1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