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学习笔记(六十三)双眼是怎样一起运动的?
眼球运动是眩晕中的一个方向,今天分享一个小知识点,双眼是怎样一起运动的?引用文献来自下面截图。

首先引入一个概念“双向交通理论”
双向半球交通理论(Bihemispheric Traffic Theory)是指大脑两半球之间的信息传递和运动协调的理论。这一理论特别强调了大脑两半球在控制身体运动时的相互作用与协调。以下是该理论的一些关键点:
双半球事件:非优势侧(非惯用手)身体的移动被视为双半球事件,指的是控制这些运动的信号起源于主要(优势)半球,并通过次要(非优势)半球得以执行。
单半球事件:优势侧(惯用手)身体的移动属于单半球事件,意指控制这些运动的信号仅在主要半球内发起与执行。
单向胼胝体交通理论:跨半球的运动信号通过胼胝体(连接大脑两半球的神经纤维束)交叉,仅从主要半球传递至次要半球。这表明大脑两半球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单向的,而非双向的。

文章中的图1展示了一个右利手患者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双眼向左移动的过程。
信号起源:双眼向左移动的信号起源于大脑的主要(优势)半球,对于大多数右利手来说,左脑是优势半球。
信号传递:这个信号通过胼胝体传递到次要(非优势)半球,即右脑。
脑桥信号传递:信号从右脑向下传递,再次穿过脑桥回到左侧,到达脑桥中的第六对颅神经核(Abducens nucleus, VI)。
外直肌激活:信号到达左侧外直肌(Lateral rectus),使左眼外展(abducted)。
内侧纵束的作用:信号也通过内侧纵束(Medial longitudinal fasciculus, MLF)传递到右侧第三对颅神经核(Oculomotor nucleus, III),激活右眼的内直肌,使右眼内收(adducted)。
抑制性信号:同时,刺激也到达左侧的旁中线脑桥网状结构(Paramedian pontine reticular formation, PPRF),它发出抑制性信号到左右两侧的第六颅神经核,使眼球能够进行快速的协同运动(saccadic movement)。

图2
图2展示了由于右侧大脑中动脉卒中导致的共轭眼偏斜的病理机制。
在左脑优势患者出现右侧中风的情况下,从右脑到左眼的信号被中断,而从左脑到右眼的信号继续发挥作用。结果是神经张力失衡,导致右眼(保持功能)在静息时向右移动,因为没有向左的反拉力。左眼以轭状方式跟随,因为与左内侧直肌的脑桥内神经连接是完整的。这导致了共轭眼向右偏移,伴随暂时的向左凝视麻痹。然而,共轭眼偏斜并不总是存在,这种异常可以用单向胼胝体交通理论来解释。
最后编辑于 2024-12-08 · 浏览 1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