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期而遇的病例07:那些年诊断的CIDP(2):真的是CIDP吗?(已公布答案)
病例信息
第一部分:
【患者信息】:48岁男性
【主诉】:因肢体逐渐无力3年,近1个月症状加重入院。
【现病史及既往史】:3年前,他无明显诱因出现双手及双膝以下麻木、无力,症状逐渐进展,导致打字和行走困难。多次外院住院,诊断CIDP,给予丙球及激素治疗,疗效轻微,入院前1个月,因肢体无力加重伴呼吸困难入住当地医院。他有20多年前骨髓炎切除术史和6年前玻璃体切除术史。进行了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显示升高蛋白水平(1008 mg/L),球蛋白阳性。血清抗 GT1a抗体阳性,但血清和脑脊液中针对郎飞结的抗体、脑脊液神经节苷脂抗体均为阴性。血液检查显示免疫球蛋白、抗核抗体、类风湿因子、肿瘤标志物、梅毒抗体、HIV抗体、脊髓性肌萎缩症基因检测均为阴性。脑部及全脊髓磁共振成像(MRI)未见异常。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诊断为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CIDP),给予甲泼尼龙冲击治疗(1 g/天,连用3天,每3天递减剂量),随后改为口服甲泼尼龙(56 mg/天)。然而,症状改善不明显收入我科。
【检查】:入院时,体格检查发现四肢肌肉容积减小,双手大鱼际、小鱼际和骨间肌以及双下肢股二头肌和股四头肌明显萎缩。运动测试显示上肢肌力为4/5级,下肢肌力为5 - /5级。腕关节和踝关节上方10 cm以上浅表感觉减退。未引出深腱反射,肌群肌张力、特殊感觉和复合感觉无其他明显神经异常。无任何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如腹泻、便秘、性交困难、口干、眼干、勃起功能障碍等。其身体质量指数为20.5。实验室检查显示红细胞沉降率升高(71 mm/L)、
【临床诊断】:你考虑诊断是什么?如何治疗?
【治疗经过及结果】:肌酸激酶同工酶MB水平升高(29.9 U/L)、血清白蛋白降低(33.9 g/L)、游离甲状腺素升高(23.44 pmol/L)。其他检查,包括全血细胞计数、尿液分析、凝血功能、N末端B型利钠肽原、肾小球滤过率、血清肌酐、血尿素氮、叶酸、维生素B₁₂、乙肝抗体、丙肝抗体、HIV抗体、梅毒抗体、免疫球蛋白G、血清蛋白电泳、免疫固定电泳、尿蛋白定量和尿免疫球蛋白电泳等均为阴性。患者左眼屈光度为球镜 -4.75屈光度,柱镜 -0.50屈光度,轴位35度。眼前节裂隙灯检查及散瞳后眼底检查发现,双眼玻璃体混浊,视盘周围视网膜有棉絮样渗出,左眼周边视网膜颞侧及下方可见陈旧性激光斑(图2D)。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显示,双眼视网膜表面有毛刺样高反射信号。双眼眼压、黄斑结构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大致正常。神经传导检查显示,患者存在严重的慢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累及运动和感觉功能,其中轴索受累最为严重。脑部增强 MRI、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颈部增强 MRI、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直立倾斜试验、腹部超声和认知评估均未发现明显异常。
第二部分:
肢体逐渐无力3年,脑脊液检查显示蛋白水平升高,有核细胞计数正常。此外,他的血清抗GT1a IgG呈阳性。然而,他并未出现抗GT1a IgG阳性的吉兰 -巴雷综合征(GBS)的常见表现,如眼肌麻痹、咽喉和颈部肌肉无力以及感觉异常。鉴于他在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后未见改善,有玻璃体切除术史,追问病史有玻璃体混浊家族史,部分伴有轻微乏力。他很可能被诊断为遗传性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性多发性神经病(ATTRv - PN)。

下一步活检:腹部脂肪的两份组织样本进行活检和淀粉样变性质谱分析。腹部组织的刚果红染色显示,真皮浅层和小动脉壁存在淡红色无定形物质,在偏振光下呈“苹果绿”,提示存在淀粉样蛋白沉积(图2A、B)。腹部组织的淀粉样变性质谱分析显示,甲状腺转运蛋白(TTR)的相对丰度最高(图2C)。TTR基因的桑格测序显示,先证者(III -5)存在杂合变异c.307G > C(p.G103R)(图1)。随后,先证者被诊断为遗传性甲状腺转运蛋白淀粉样变性(ATTRv),并接受氯苯唑酸(20 mg/天)治疗,该药物可稳定TTR -四聚体蛋白结构,减少TTR变异蛋白聚集。在3年的随访期间,先证者定期服用氯苯唑酸(20 mg/天),症状未加重。先证者的母亲(II -6)、舅舅(II -9)和大哥(III -1)有玻璃体混浊和下肢无力病史,而他的姨妈(II -4)和五个表亲(III -7、9 -12)有视力丧失病史。他的侄女(IV -1)没有任何症状。他的大哥(III -1)、表亲(III -12)和侄女(IV -1)也进行了桑格测序,检测出与先证者相同的变异c.307G > C(p.G103R)。遗憾的是,由于交通困难,他们未能进一步检查(图1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