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是神经内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面对脑梗死患者首先需要明确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然而,如果是反复发作性、多灶性脑梗死,病因也许就不像常见的那么简单了。近期,来自加拿大的学者 Kouzmitcheva 教授等在 Neurlogy 杂志中报道了这样一例患者,经过多次检查才最终明确了病因,病例详情如下。
第一部分
患者男性,66 岁,主因复发性多血管区域内梗死 6 个月就诊(图 1)。患者首次就诊是因为出现右侧肢体偏瘫、运动性失语以及右侧同向偏盲,症状间断出现持续 3 个月,初次就诊于社区卒中预防诊所。
图 1. 一系列多灶性脑梗死 MRI 表现。A 图为初次就诊、1 个月后和 2 个月后 DWI 检查结果。B 图为初次就诊 Flair 检查结果。
患者既往存在多个典型的血管性危险因素,包括冠心病且需行冠脉旁路移植手术治疗、血脂异常且需服用阿托伐他汀 20 mg 治疗、梗阻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但对持续正压通气面罩不耐受。此外,患者有房颤病史,并于 2 年前进行了心脏消融手术。患者不吸烟,血压正常。多年前因左肾细胞癌而行肾切除术,术后多次超声检查正常。
思考:该患者需考虑哪些卒中发生机制?
第二部分
需要考虑多种缺血性卒中的常见病因,包括大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以及小血管梗阻等。其他潜在但不常见的病因包括感染和炎症性动脉病,遗传性综合征比如线粒体脑病、乳酸酸中毒以及卒中样发作,累及脑血管系统的全身性疾病比如系统性红斑狼疮,非炎症性动脉病疾病比如 Moyamoya 病、易栓症以及血管痉挛相关的疾病。
根据患者既往房颤病史以及多灶性梗死,首先应考虑心源性机制,但经食道超声心电图检查为阴性。社区神经内科医生给予患者口服阿哌沙班 5 mg/天治疗。尽管如此,患者仍继续出现缺血性事件。一系列 MRI 检查(图 1)显示左侧大脑半球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支配区多发性、小的、急性至亚急性、缺血性病灶,磁敏感加权成像检查显示无微出血。
初次就诊进行的 MRA 检查没有显示任何颅内或颈部大血管狭窄的证据。因此,大动脉粥样硬化病因被排除。患者卒中部位和表现与小血管动脉粥样硬化也不相符,因为后者一般同时累及白质和灰质,并且有些梗死位于大动脉支配区的边缘地带。此外,患者也没有小血管病的一些常见危险因素,比如高血压和糖尿病。
思考:需要进行哪些检查进一步明确卒中病因?
第三部分
接下来考虑其他较为少见的卒中发病机制,比如感染性和炎症性动脉疾病以及恶性肿瘤等。完善包括 ESR、CRP、抗核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补体等在内的一系列基础的自身免疫性筛查结果均正常,肝炎血清学和 HIV 检查为阴性。
腰穿结果示:2 个白细胞,248 个红细胞,糖 4.1 mmol/l(参考范围 2.2-4.4 mmol/l),蛋白质为 0.85 g/l 轻度升高。脑脊液细胞学未见任何恶性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查显示良性反应性 T 淋巴细胞群。包括带状疱疹病毒检查在内的微生物检查为阴性。
尽管患者接受了抗凝治疗,但仍持续出现新的梗死,复查 MRA 也没有异常发现。基于对炎症性动脉疾病的怀疑和考虑,患者进行了脑血管造影检查。DSA 显示左侧 MCA、PCA、小脑上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多个远端分支出现不规则狭窄(图 2)。因此,患者初步诊断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给予强的松 1 mg/kg/d 治疗。
图 2. 患者左侧颈内动脉 DSA 检查结果显示多条动脉远端分支不规则狭窄
一个月后,患者因右侧偏瘫加重而再次就诊,同时伴右上肢间断性、节律性不自主运动,不伴意识障碍。考虑为局灶性运动性癫痫或肢体抖动性 TIA 发作。无头痛或其他全身性症状。认知功能进行性加重,MoCA 评分为 16 分。
思考:
1. 哪些点支持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的诊断?
2. 目前还需考虑哪些诊断?
第四部分
DSA 显示远端血管狭窄,最有可能为炎症性血管病比如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然而,尽管给予了足够的强的松治疗还是出现了临床进展,并且不伴头痛和其他全身性症状,因此不排除其他诊断的可能,还需考虑恶性肿瘤或感染性疾病。但患者脑脊液和微生物检查均为阴性基本排除了感染性病因。
为进一步明确是否存在恶性肿瘤的可能,对患者胸部、腹部以及骨盆均进行了 CT 扫描,结果均为阴性。血清乳酸脱氢酶以及外周血细胞学检查均正常。
在缺乏明确诊断的情况下,给予患者口服环磷酰胺 100 mg/天治疗。同时复查头颅 MRI 以及增强检查,显示软脑膜强化,主要位于左侧额顶颞交界区(图 3),并且在左侧大脑半球出现了新发梗死。患者尽管联合使用了环磷酰胺治疗但临床症状无好转。
图 3. 增强 T1 像显示软脑膜不规则强化。
思考:为明确诊断下一步还应考虑什么检查?
第五部分
患者接受了左侧顶枕区脑活检检查,明确为血管内大 B 细胞淋巴瘤。免疫染色显示血管内广泛存在的非典型细胞,CD20 阳性,证实为 B 淋巴细胞(图 4)。
图 4. 血管内大 B 细胞淋巴瘤检查结果。A 图显示脑实质血管伴有细胞浸润;B 图显示血管腔内充满了大量异形细胞,CD20(C)以及 BCL2(E)染色阳性;Mib1 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增生指数很高(D)。
最终患者诊断为血管内淋巴瘤(IVL),开始接受 R-CHOP 方案治疗,包括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以及强的松。患者转诊至肿瘤治疗中心行进一步治疗。
小结
肿瘤科医生称 IVL 为「伟大的模仿者」。其主要特征为 B 淋巴细胞在小血管内进行性增生,导致血管闭塞以及缺血,通常受累的部位包括皮肤和 CNS。其独特性在于主要以神经外胚层组织结构受累,而很少累及外周组织、淋巴结以及骨髓。
IVL 症状取决于血管受累部位的组织,通常会导致临床征象包括局灶性感觉、运动、视觉以及语言功能的障碍。与 IVL 导致周围组织受累不同,原发性 CNS 血管炎通常是累及血管壁本身而导致炎症病变。但最终结果类似,都是导致周围组织的缺血梗死。
获得性进行性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伴有多灶性脑实质缺血性梗死是 CNS 血管炎的主要特征,而 IVL 的影像学表现与之非常类似。由于其较为罕见,并且缺乏临床标志物,无诊断性检查方法,因此对于疑似患者进行脑活检检查十分重要。是否需要进行创伤性较小的皮肤活检尚不清楚。
IVL 无特征性的神经影像学表现。最常见的头颅 MRI 表现为多灶性、散在、皮层或皮层下病灶,T2 和 Flair 像显示为高信号,伴 T1 增强像上脑膜强化。而与之对比,CNS 血管炎的病灶通常发生在脑深部,并且无脑膜强化。两种疾病在 DSA 上最常见的表现都是多发性串珠样血管狭窄。
然而,尽管影像学检查方面两种疾病存在上述的一些细微差别,但实际很难将之鉴别开来,需要进一步活检明确。回顾文献发现,许多 CNS 受累的 IVL 患者 DSA 检查正常,高达 45% 影像学异常的患者也需要进行脑活检才能确诊。这意味着,大约有 50% 这样的患者其影像学表现为阴性。单侧起病也不是 IVL 或 CNS 血管炎的一个常见表现。
固定思维的偏倚导致了本例患者诊断的困难。患者起初就被认为是原发性 CNS 血管炎,在一线治疗失败后还继续给予二线治疗,而不是重新考虑修正诊断是诊断失误的原因之一。此外,患者缺乏前驱期头痛、血管炎全身性表现以及脑膜强化等提示应考虑其他诊断。
通过该病例的学习,提示我们临床疑似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时,IVL 应被作为鉴别诊断之一,因其对预后和治疗均有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