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狭窄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发生卒中的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动态的病理生理学过程,了解斑块的形成和特征对于预防卒中十分重要。然而,目前有关动脉斑块形态学特征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其与患者本身年龄、性别和疾病病史特征相关性的研究十分缺乏。
为此,来自德国的学者 Wendorff 等进行了一项研究,旨在分析颈动脉斑块的形态学特征与患者年龄、性别以及神经系统症状病史之间的相关性。该研究结果显示,在不同性别的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学显著不同,并且随着年龄发生变化。提示需要对患者进行个体化分析,该研究发表于近期的 Stroke 杂志中。
该研究纳入了从 2004 年到 2013 年采用外科手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 763 例患者。对患者切除的粥样硬化斑块进行形态学分析,评估斑块的类型(按照美国心脏病学协会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斑块的稳定型、钙化的程度、炎症程度、新生血管形成以及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沉积等。根据这些评估指标的程度,分别进行 logistic 回归,顺序回归以及多项回归分析。所有的结果均对动脉粥样硬化常见的危险因素进行校正。
研究结果显示,与女性患者相比,男性患者的斑块中更多地出现细胞结构,存在更多的炎症浸润以及更多的新生血管形成,但是钙化更少。有症状的患者更容易出现较低含量的弹性蛋白。较高的年龄与钙化增加相关。在有症状的患者中不稳定斑块的比例更高。多项分析模型显示,年龄、性别和神经系统症状病史与特定的斑块类型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该研究结论认为,在不同性别的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学显著不同,并且随着年龄发生变化。特定类型的斑块(VI 以及 VI/VII 型)以及不稳定性斑块与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的病史相关。
因此,在明确高危卒中风险的患者时,应该基于患者性别和年龄进行个体化分析(比如检测斑块出血或薄的纤维帽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