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源性脑卒中:需警惕中枢神经系统莱姆病

2015-12-16 21:01 来源:丁香园 作者:lilyfighting
字体大小
- | +

莱姆病由伯氏疏螺旋体(图 1)感染所致,该病原体通过受感染的蜱叮咬而传播。1977 年在美国康涅狄格州 Lyme(莱姆)镇发现此病,由此命名。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时则称为中枢神经系统莱姆病,可导致脑膜炎、面神经麻痹、头痛、感觉异常、乏力、认知功能障碍及多神经根炎。

1.png
图1 伯氏疏螺旋体

来自美国曼切斯特莱西医院医疗中心神经科的 Li 教授近期报道了一例以多发性卒中起病的中枢神经系统莱姆病,实属罕见,文章发表在 2015 年第 15 期 Practical Neurology 杂志上。

病例报道 

患者男,46 岁,2011 年 12 月突发左侧肢体无力及麻木。既往有高血压及高脂血症病史。自诉在那年夏天及秋天曾居住在农村地区,曾帮他的狗除了几次蜱虫,但回忆没有任何蜱咬伤史,自身也未起皮疹。颅脑 MRI 显示右侧丘脑急性梗塞,MRA 显示右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血流减少。经食道超声、颈动脉彩超及凝血全套检查无异常。 

在随后 3 周内,患者曾前往急诊室就诊两次。第一次是由于右侧头部剧烈的搏动性疼痛,头颅 CT 未见异常遂出院。第二次是由于患者出现短暂性言语笨拙、右侧肢体无力麻木及右手动作失调。

复查颅脑 MRI 显示右侧脑桥旁中央区域新发急性梗塞灶,以及右侧丘脑亚急性期梗塞灶(图 2)。MRA 显示右侧大脑中动脉 M1 段显影变淡,且外侧裂分支多处散在狭窄(图 3),上述结果再经 CTA 确认。

2.png 

图2 脑桥急性梗塞与丘脑亚急性梗塞。上图:颅脑 MRI(FLAIR 像)显示右侧内囊后肢及丘脑区域高信号,与之前的卒中病史相符;下图:颅脑 MRI(DWI 像及 ADC 像)显示右侧脑桥旁正中区域弥散受限,符合急性卒中3.png

图3 颅内动脉多处狭窄性病变(治疗前后),颅脑 MRA 显示双侧大脑前动脉及右侧大脑中动脉显影变淡及多处散在狭窄,治疗 8 个月后复查 MRA 显示局灶性狭窄明显好转

脑脊液检查显示淋巴细胞增多(100 个白细胞/mm3,90% 为淋巴细胞),红细胞数为 0,蛋白升高 (180 mg/dL),脑脊液糖正常范围 (41 mg/dL),还发现 5 条特异性寡克隆带。全套脑脊液抗体检测发现伯氏疏螺旋体抗体阳性(5.71 LIV,正常值<0.99)。脑脊液蛋白印迹检测证实存在抗-伯氏疏螺旋体抗体。

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或感染的实验室检查均阴性。  患者接受了 4 周静注头孢曲松及 4 周静注青霉素 G 治疗。监测脑脊液显示细胞增生逐渐缓解,蛋白水平逐渐下降,抗伯氏疏螺旋体抗体中 IgM 条带消失,IgG 条带逐渐减弱。

明确诊断的 8 个月后,患者复查 MRA 显示颅内动脉病变明显好转,仍持续存在(图 3)。患者仍然遗留轻微左手无力。复查颅脑 MRI 未见新发缺血性病灶。 

讨论

中枢神经系统莱姆病以卒中起病者十分罕见。Hammers-Berggren 等在 281 例隐源性卒中病例中仅发现 1 例具有活动性中枢神经系统伯氏疏螺旋体。他们总结后认为血清伯氏疏螺旋体抗体检测对于疾病筛查效果甚微。

中枢神经系统莱姆病发生卒中的机制可能为颅内脉管结构炎性病变,继发血管狭窄、血流减少所致。血管病变是否源于螺旋体对血管壁的直接侵袭,抑或是源于相邻部位脑膜炎症的蔓延,或是源于免疫复合物破坏,目前仍不清楚。从本例来看,患者在治疗 8 个月后仍遗留动脉病变,但脑脊液恢复正常,提示动脉的炎性损害为永久性的。

临床医师面对隐源性卒中时,应考虑到中枢神经系统莱姆病所致血管炎的诊断,尤其是对于伴明显头痛,脑血管成像提示血管炎,且来自莱姆病流行区域的年轻人。脑脊液异常是莱姆病所致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的必然表现,可协助诊治。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董天娇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