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监测维生素K拮抗剂可使血栓栓塞风险减半

2011-12-02 13:37 来源:www.thelancet.com 作者:
字体大小
- | +

11月30日在线发表于《柳叶刀》上的一项Meta分析表明,与接受常规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患者相比,自我监测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风险减半(doi: 10.1016/S0140- 6736(11)61294-4)。

英国牛津大学的Carl Heneghan博士及其同事对11项随机对照试验的病例资料进行Meta分析,比较接受华法林和其他维生素K拮抗剂治疗的自我监测患者与接受常规治疗患者的死亡时间、首次严重出血事件和首次血栓栓塞事件情况。共纳入6,417例患者,女性占22%。

总体上,自我监测组血栓栓塞事件风险显著下降(HR,0.51)。年龄<55岁和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患者受益尤为显著,血栓栓塞事件风险分别减少2/3(HR,0.33)和1/2(HR,0.52)。虽然房颤患者风险下降1/3,但因样本量较小,无统计学意义。自我管理(自我检测+自我剂量调整)患者风险下降程度(HR,0.42)大于单纯自我检测(自我检测+医生调整剂量)患者(HR,0.74)。干预措施未对年龄≥85岁患者(n=99)的预后产生不利影响,表明自我监测是一种适合所有年龄患者的安全选择。但与最近发表的一项Meta分析结果(Ann. Intern. Med. 2011;154:472-82)不同的是,本次分析中未见自我监测患者严重出血或死亡事件显著减少。

维也纳医科大学的Paul Alexander Kyrle博士和Sabine Eichinger博士在随刊述评中指出,该研究结果尚不能支持广泛开展自我监测,而仅支持可用于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患者,尤其是年龄<55岁的患者。这些患者效果较好可能是因为他们意识到血栓栓塞风险并重视维生素K拮抗剂等药物治疗的管理。一些新上市抗凝剂无需进行监测,并且在降低卒中和出血风险方面对于部分房颤患者具有优势。

洛杉矶西达斯西奈山医学中心的心脏病专家Sanjay Kaul博士在评论中指出,该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对于具有高度积极性的患者而言,抗凝剂治疗自我管理策略可改善抗凝治疗质量,减少血栓栓塞事件,且不增加严重出血事件的风险。华法林抗凝治疗自我监测的普遍适用性仍存在多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该模式是否经济有效以及能否在护理机构成功实施尚需进一步评估。

该研究由英国国立健康研究所(NIHR)资助,研究者无利益冲突披露,纳入Meta分析的试验研究者均披露了相关利益冲突。Kyrle博士和Eichinger博士自称担任利伐沙班制造商拜耳制药的顾问。Kaul博士披露持有强生公司股票。

编辑: hejianli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