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2型糖尿病伴脑梗塞一例

2012-08-03 11:12 来源:丁香园 作者:desperado-c
字体大小
- | +
1、病例简介
患者主因“体重下降伴乏力9年,头晕、左侧肢体麻木、言语不清10天”门诊以“2型糖尿病、脑梗死”于2007-02-26收入北京天坛医院内分泌科病房。

患者9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消瘦,体重下降10余斤,否认明显多饮、多尿、多食症状,于我院门诊就诊,查空腹血糖8.5mmol/L,餐后2h血糖12.5mmol/L,尿糖(+),诊断为“2型糖尿病”,给予“二甲双胍、阿卡波糖、格列喹酮”口服降糖治疗,患者未规律用药,未控制饮食及增加运动量,未定期监测血糖,血糖长期控制不理想,空腹波动在7~10mmol/L,餐后波动在9~15mmol/L,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情况不详。10天前出现头晕、左侧肢体麻木,言语不清进行性加重,门诊即刻血糖16.8mmol/L。

既往:高血压病史5年,最高达160/90mmHg,未规律服药,平常血压129~160/68~99mmHg波动;吸烟史20年,每日8~10支。饮酒史20年,每日2~3两。否认糖尿病及其他家族史。

入院查体:BP:135/80mmHg。神情,构音障碍,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mm,直接、间接对光反射正常,眼动充分,双眼可见水平眼震,右侧中枢性面瘫舌瘫,双侧咽反射减弱。右侧肢体肌力、肌张力正常,左上肢肌力正常,左下肢肌力4级,双巴氏征阳性。感觉系统检查无异常。双侧共济运动欠稳准。颈部血管未闻及杂音。双肺呼吸音清,心率70次/分,律齐,无杂音。腹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不肿。腰臀比:0.92,体重指数(BMI):27.4。

入院后完善血糖、血脂及糖化血红蛋白等常规检查及颈部血管超声、颅脑MRI+MRA检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肌电图、眼底检查、微量白蛋白尿等糖尿病相关并发症检查。胰岛素抗体、胰岛细胞抗体、谷氨酸脱羧酶抗体均为阴性。胰岛素C肽释放试验:存在胰岛素抵抗、内源性胰岛素分泌不足及高峰延迟。糖化血红蛋白:11.3%。血脂:甘油三酯(TG):2.78mmol/L, 总胆固醇CHO:7.42mmol/L,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5mmol/L,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5.30mmol/L。尿酸:659mmol/L。
 
肌电图:上下肢周围神经源性改变。眼底检查:可见多个散在微血管瘤,并出血及硬性渗出。尿微量白蛋白/肌酐:>396mg/g。DSA示双侧颈内动脉闭塞,基底动脉中段狭窄达70%,左椎动脉V4段闭塞。颅脑MRI:脑内多发缺血、梗死灶及脱髓鞘改变。右侧颈内动脉闭塞,基底动脉左侧、颈内动脉多发节段性狭窄,右侧大脑中动脉侧裂段部分闭塞,脑萎缩。双侧上颌窦,筛窦炎症。下肢及颈部血管超声示多处动脉硬化伴斑块形成,管腔狭窄。
 
上述检查提示,患者存在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血症及糖尿病大血管、微血管并发症。

入院后给予糖尿病相关知识教育,改善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给予胰岛素皮下注射控制血糖,灯盏花素静点改善循环,VitB1、VitB12营养神经,给予尤诺、碳酸氢钠口服降尿酸,碱化尿液;阿托伐他汀及普罗布考调脂、抗氧化及稳定斑块等治疗;给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高血压波动在129~160/68~99mmHg,给予依那普利降压治疗。
 
经上述治疗后头晕症状较前缓解。未给予血管内支架治疗。
 
诊断:
2型糖尿病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
入脑前动脉狭窄和闭塞伴梗死
左右颈内动脉闭塞
左椎动脉V4段闭塞
基底动脉狭窄(70%)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II期
糖尿病肾病IV期
高血压病2级 极高危层
高尿酸血症
脂代谢紊乱
多发脑梗死

 
2、讨论
患者男性44岁,超重,腹形肥胖,9年前出现乏力、消瘦症状,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血糖>11.0mmol/L, 胰岛素抗体、胰岛细胞抗体、谷氨酸脱羧酶抗体均为阴性。胰岛素C肽释放试验:存在胰岛素抵抗、内源性胰岛素分泌不足及高峰延迟。除外1型糖尿病、Cushing综合症和肢端肥大症等常见其它特殊类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诊断明确(大约于35岁确诊)。肌电图示上下肢周围神经源性改变,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损害。眼底可见多个散在微血管瘤,并出血及硬性渗出;尿微量白蛋白/肌酐:>396mg/g,符合糖尿病视网膜病变II期,糖尿病肾病IV期诊断标准。DSA示双侧颈内动脉闭塞,基底动脉中段狭窄达70%,左椎动脉V4段闭塞;下肢及颈部血管超声示多处动脉硬化伴斑块形成,管腔狭窄,符合糖尿病周围大血管病变。

 
随着胰岛素及抗生素的适当应用,患者因糖尿病急性代谢性紊乱(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和感染而死亡者显著减少,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和威胁患者生命的主要原因是心、脑、肾等慢性并发症,尤其是大中血管病变有明显增高趋势。糖尿病患者缺血性卒中为非糖尿病的2倍以上,以多发性中、小血管或腔隙性脑梗死为特征。发生在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区的梗死灶较多,其中以丘脑、脑干及小脑的梗塞为著。
 
⑴高血糖与缺血性卒中之间的许多机制仍未明了,其可能机理有:长期慢性高血糖造成血管基底膜增厚、内皮细胞增生,使管腔狭窄,加上糖尿病患者脂代谢紊乱(以高甘油三脂、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高密度脂蛋白为特征),造成血液黏稠度升高, 血流缓慢,最终导致脑血流量减少,脑梗死发生。另外,高血糖状态下氧化应激增强、活性氧族增加,抗氧化能力减弱,亦促进了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发展.
 
⑵200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临床实践推荐,无明显脑及肾脏灌注不足的糖尿病患者血压控制标准为<130/80mmHg。
 
⑶血脂控制标准: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5 mmol/L(<95 mg/dl, 甘油三脂()<2.3 mmol/L(<200 mg/dl,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1.0 mmol/L(>39 mg/dl);糖化血红蛋白<6.5%;空腹血糖<6.0mmol/L,餐后2h血糖<8.0mmol/L;腰臀比:男性<0.9,女性<0.8;BMI<25,戒烟,调节膳食结构,适量运动,改善生活方式。
 
⑷患者35岁,明确诊断糖尿病,就诊时空腹血糖8.5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2.5mmol/L,提示5-10年前已存在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诊断后未规律服药,未调整膳食结构,未增加运动量,血糖长期控制不理想;超重,腹型肥胖;高血压病史多年,平素血压控制未达标;吸烟史20年。长期不健康生活方式引起以胰岛素抵抗为中心环节,出现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高尿酸血症、腹型肥胖等为表现的代谢综合征。此外,由于未系统监测及治疗,使得血糖、血脂、血压水平长期不达标,导致患者在年轻时就出现了糖尿病相关大中血管、微血管、神经系统慢性并发症,预后差。尤其以缺血性卒中、缺血性心脏病等大中血管和小血管并发症最为突出,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严重不良影响。故糖尿病的早期诊断、规范化系统治疗、心脑血管病的一级、二级预防(包括:改善生活方式、HbA1c的控制、调脂、降压、抗血小板治疗等),对预防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尤其是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至关重要。

编辑: 玲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