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卒中的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存在差异

2012-12-11 21:55 来源:丁香园 作者:geniusgodyu
字体大小
- | +

前后循环动脉粥样硬化病存在不同的倾向性危险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的一个重要发病机制。不同部位的动脉粥样硬化是否存在卒中发病机制的差异尚不清楚。为此,韩国首尔Asan医学中心的Jong S. Kim博士等人进行了一项研究,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2012年11月15日Stroke杂志上。研究结果发现:颅内动脉粥样硬化(ICAS)和颅外动脉粥样硬化(ECAS)、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和后循环动脉粥样硬化在危险因素和卒中机制上存在差异。

该研究是一项基于MRI的弥散加权和MR血管造影、关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的多中心、前瞻性、网基注册的研究。卒中机制分为动脉到动脉栓塞、原位血栓栓塞、局部分支梗阻和血流动力学受损。

研究结果显示:从9个大学的附属医院中纳入1000位患者。年龄(比值比OR:1.033,95%可信区间CI:1.018-1.049)、男性(OR:3.399,95%CI:2.335-4.949)和高脂血症(OR:1.502,95%CI:1.117-2.018)是更倾向ECAS的因素(相较ICAS),而高血压(OR:1.826,95%CI:1.274-2.618;P=0.001)和糖尿病(OR:1.490,95%CI:1.105-2.010;P=0.009)更倾向于后循环卒中(OR:2.433,95%CI:1.005-5.890;P=0.007)。卒中机制分为动脉到动脉栓塞(59.7%)、局部分支梗塞(14.9%)、原位血栓栓塞(13.7%)、血流动力学受损(0.9%)和混合型(10.8%)。前循环ICAS相较后循环ICAS,与动脉到动脉栓塞更常相关(51.8%对比34.0%),与局部分支梗塞相关更少(12.3%对比40.4%)(P<0.001)。

该研究发现:ICAS和ECAS、前后循环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在倾向性危险因素和卒中发病机制存在差异。后循环ICA可能与代谢紊乱和局部分支梗塞紧密相关。制定预防和治疗策略应该考虑这些差异。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yujianyu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