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脑屏障破坏与血管内治疗后的死亡率相关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后血脑屏障破坏的发生率、基线特性和临床预后尚不清楚。为此,法国Bichat大学医院神经与卒中中心的Jean-Philippe Desilles博士等人进行了一项研究,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2013年1月30日的Neurology杂志上。研究结果发现:血脑屏障破坏对转归起恶化作用,与血管内治疗后的死亡率独立相关。
该研究是一项前瞻性临床溶栓注册。研究中共纳入220位在2007年4月至2011年10月进行血管内治疗的患者。所有的患者都在治疗后立即进行了CT平扫。治疗后24小时进行系统CT扫描或MRI以评估颅内出血并发症。血脑屏障破坏定义为后治疗后CT扫描上的高密度病灶。
研究结果显示:血脑屏障破坏见于128位患者(58.2%;95%可信区间[CI], 51.4%–64.9%)。心脏栓塞、入院时NIH卒中量表评分高、高血糖、颈内动脉闭塞以及使用联合血管内治疗(药物和机械再通治疗)都与血脑屏障破坏独立相关。相比那些血脑屏障没有破坏的患者,血脑屏障破坏的患者早期主要神经功能改善率较低(8.6% vs 31.5%, p < 0.001), 有利转归也低 (39.8% vs 61.8%, p = 0.002), 而发病后90天的死亡率较高(34.4% vs 14.6%, p= 0.001) ,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也较高 (42.2% vs 8.7%, p < 0.001) 。通过多变量分析,血脑屏障破坏的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率依然较低 (校正优势比[OR], 0.28; 95% CI, 0.11–0.70) ,死亡率较高(校正OR, 2.37; 95% CI, 1.06–5.32) ,出血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校正OR, 6.38; 95% CI,2.66–15.28)。
该研究发现:血脑屏障破坏对转归起恶化作用,与血管内治疗后的死亡率独立相关。对这些患者进行血脑屏障破坏的评估可能对预后分期有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