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缺血性卒中颅内血管重构有望诊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

2016-01-25 22:45 来源:华山医院神经内科 作者:张慧,董漪
字体大小
- |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颅内血管狭窄是国人的重要病因。斑块是造成血管狭窄的原因之一,但斑块负荷是否会有正向的颅内血管重构作用,目前尚无依据。

这是一个有意思的研究和发现,应用了三维高分辨率黑血技术磁共振成像明确动脉颅内血管斑块负荷情况,随访其血管的重构能力,对于依赖于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临床现况具有重要意义。动脉斑块形成后颅内动脉可发生重构,也许动脉重构机制是造成症状性颅内血管狭窄与非症状性颅内血管狭窄患者的关键机制。

该研究纳入了 42 例脑梗死患者进行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及 3T 磁共振增强黑血技术,观察颅内动脉粥样硬化表现。根据磁共振成像明确斑块的位置,于前循环或后循环,推测其为此次所致脑卒中的罪犯斑块,可能罪犯斑块或非罪犯斑块。测定损伤及参照部位血管管腔、管外膜、及动脉管壁面积。斑块负荷为管壁面积除以血管外膜面积。

校正血管收缩变窄因素后,血管重构率(RR)为损伤区血管外膜面积除以参照部位血管外膜面积。RR>1.05 定义为动脉正性重构,RR<0.95 动脉负性重构,0.95 ≤ RR ≤ 1.05 则为中间状态。患者磁共振斑块检测发现 50 个后循环斑块(37%), 87 个前循环斑块(63%)。相比较前循环斑块,斑块负荷为 69.0±14.0,后循环斑块负荷较大,为 77.7±15.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1.25-1.png

后循环动脉血管重构率为 1.14±0.38,高于前循环血管重构率 0.95±0.32,且具有统计学意义。后循环动脉正性重构占 54.0%,高于前循环正性重构比 29.9%,具有显著差异。

1.25-2.png

经校正斑块负荷后,动脉正性重构与后续卒中发生仅略相关。此项应用三维高分辨率黑血技术磁共振成像明确动脉重构能力的研究结果,证实了动脉斑块形成后颅内动脉可发生重构,后循环动脉正性重构比高,这一发现有助于诊断技术的新考虑:未来可能不一定必需血管造影来诊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动脉重构有助于深入了解脑卒中风险。

参考文献 

Qiao Y, Anwar Z, Intrapiromkul J, Liu L, Zeiler SR, Leigh R, Zhang Y, Guallar E, Wasserman BA. Patterns and Implications of Intracranial Arterial Remodeling  in Stroke Patients Stroke.2016.DOI: 10.1161/STROKEAHA.115.009955

本文为作者原创编译总结,若需要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专题

编辑: 张凌溪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