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月异的生物标志物让人目不暇接,而诊断标准的不断更新及诊断关口的不断前移是十余年来以 AD 为代表的神经系统变性病的焦点领域。这些「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新指标、新标准、新概念在「坠入」目前治疗匮乏的变性病临床现实中,意义、价值究竟几何?是否能「接上地气」?对未来的治疗、干预又有怎样的启示作用?
04 月 22 日 20:00-22:00,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赵倩华副教授做客丁香园微访谈,与广大神经内科站友一起分享「认知障碍早期诊断策略及生物标志物前沿解读」。
临床工作中你对认知障碍诊疗方面有任何困惑,欢迎点此进入微访谈,立刻向赵教授提问吧。
赵倩华副教授,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学会(ISTAART)会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认知障碍分会,委员;中国阿尔茨海默病协会,会员;中国抗癫痫协会,会员。毕业后留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工作至今,2007 年赴荷兰鹿特丹 Erasmus 医学中心进修分子流行病学,2014 年至美国梅奥诊所进修认知障碍的临床诊疗。现为华山医院认知障碍与神经心理亚组骨干,入选华山医院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华菁奖」,参与获得上海科学技术奖一项。
从事老年性痴呆等各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临床诊治十余年,熟悉神经心理及流行病学研究,开展多项认知障碍临床研究,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国内较早开展认知障碍的早期生物学标志物与分子影像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 SCI 论文 10 余篇,曾参加《神经流行病学》、《神经病学》第三版、《现代癫痫学》等神经内科专业书籍相关章节的编写工作。
亲爱的战友,还等什么,点此向赵教授提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