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量生技、北京神磁创科生物科技 IMR 阿兹海默症血液检测

2019-04-04 12:02 来源:丁香园 作者:
字体大小
- | +

阿兹海默症(Alzheimer disease, AD),一种令现代人闻风丧胆,常见于老年人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病理变化是海马体皮质弥散性萎缩,神经原纤维缠结和神经细胞间大量老年斑形成等,以进行性认知障碍和记忆功能减退为其主要临床症状。

12.jpg

2015 年,世界流行病学组织统计,全球预计已超过 4700 万名失智症患者,其中约 60% 为 AD(中国大陆地区占 1200 万)。而由于人口老龄化加快,今年全年,全球将新增 990 万名失智患者,平均达到每三秒新增一人,而每四人中有一名是中国人。至 2050 年,这一数字将达到 1.32 亿人。从 2010 年开始,AD 已经成为美国的第五大死因,并且处于快速增长的阶段。

由于中晚期的 AD 患者逐渐失去生活自理能力,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陪护,造成沉重的社会负担。单美国一国在 2018 年投入至 AD 以及其他痴呆患者的诊疗、护理费用就达到 2770 亿美元。

根据阿兹海默症国际协会(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估计,2018 年全球投入在痴呆症的诊疗、护理费用达到一万亿美元。如果痴呆是一个国家的话,它将排在印尼之后,是世界第十七大经济体。而如果痴呆是一个公司,那么它将超过市值 7706 亿美元的微软(2018 年 12 月 29 日),排名第一。

连续性的病程,隐匿性的发病~阿兹海默症的疾病进程

阿兹海默症的好发期是在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身上,起初患者无临床症状,逐步发展为健忘、性格多变,最终会影响患者整个大脑。这一发病过程可达十五至二十年之久。

一般可以将阿兹海默症分为五个疾病阶段,分别是临床前、轻度认知损伤(MCI)、轻度痴呆、中度痴呆、重度痴呆。重度痴呆患者最终将失去对肌肉的控制,而无法完成吞咽、排便、排尿等简单动作,大部分患者会因为食物进入肺部,而引发肺部感染而死亡。

2.jpg

AD 的发病机制复杂多样,尚无统一的定论。目前接受较为广泛的是β-淀粉样蛋白假说(β-Amyloid, Aβ)。AD 最典型的病理特征是细胞外β-淀粉样斑块沉积,以及细胞内神经元过磷酸化 Tau 蛋白纤维缠结。Aβ-淀粉样蛋白由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precursorprotein, APP)裂解而来。APP 在不同的酶的切割形成不同长度的β-淀粉样蛋白,其中以β-淀粉样蛋白 1-40(Aβ1-40),以及β-淀粉样蛋白 1-42(Aβ1-42)为主。

可溶性的 Aβ1-42 具有神经毒性,能够减少突触数量,并且还能够诱导 Tau 蛋白过磷酸化,导致 Tau 蛋白在神经元内大量沉积,形成神经纤维缠结,进一步造成突触损害,最终导致 AD 的发生。

阿兹海默症治疗的唯一手段:早发现、早治疗、早受益 

由于 AD 的病程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迄今为止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和手段,因此与癌症一样,阿兹海默症的治疗关键是早期诊断,在疾病的早期对阿兹海默症进行干预和延缓。但是 IMR 血液检测问世之前,全球尚未有一种足够安全、方便、准确的方法可以预测痴呆并早期诊断。

现阶段的主要诊断方法是联合诊断,主要的方法包括:

神经心理学测试,认知损伤测评→认知已损伤:中晚期,不可逆。

脑部核磁共振(MRI)→神经原已受损;中晚期,不可逆。

β-淀粉样蛋白 PET 扫描→可早期诊断,但费用昂贵,高辐射性,不适合做常规筛查。脑脊液检测生物标志物→可早期诊断,高侵入性,不适合做常规筛查。

3.jpg

引领 AD 防治新时代~阿兹海默症诊断产品必看 

不过,未来阿兹海默症的患者还是有可以预防胜于治疗的检测技术,由台湾磁量生技所研发成功的 IMR AD 血液检测技术,是通过最严谨临床实验的血液检测技术产品,并与临床诊断的一致性达 80% 以上,更在 2014 年已取得欧盟体外检测上市许可(CE IVD)将疾病预防性提早二十年,也是临床上对于预防、治疗、后续病程监控最有效的方法工具之一。而在全球,尤其是中国大陆地区,阿兹海默症的检测是最大的未被满足的医疗市场之一,可谓是刚性需求。

根据联合市场研究所(Allied Market Research)在 2018 年给出的预测,2017 年全球阿兹海默症以及帕金森症标志物市场约为 39.5 亿美元,而到 2025 年,这一市场将达到 85.7 亿美元,市场体量或将超过心肌标志物。

据了解,台湾磁量生技现阶段除了积极将 IMR 产品技术进行全球布局,更在 2017 年 11 月开始与北京神磁创科合作,共同开展 IMR 血液检测的技术产品在大陆地区的推广,北京神磁创科总经理饶孝松表示,目前北京神磁创科已与大陆地区多家三甲医院、第三方检测机构、科研单位及国家中心进行实际的合作,也积极筹备申请大陆地区的上市许可证。﹁我们保守的估计,在未来的三年内,此技术在中国大陆地区将实现远远超过上千万名以上的百姓受惠,其中的商机,也是无限巨大的,相信不久的未来,将看到另一个华人独角兽企业的诞生。

文章来源:理财周刊

编辑: 朱卿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