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训明教授专访:脑卒中筛查和防治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2016-05-17 19:24 来源:丁香园 作者:李娜 张小熊
字体大小
- | +

ccvideo


2016 年 5 月 6 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和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的 2016 中国脑卒中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召开。

在本次会议上,针对脑卒中筛查和防治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等问题,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副院长吉训明教授与丁香园分享了他的观点。

脑卒中筛查和防治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当今社会,文化素养、生活方式、身体基本素质以及经济发展特点等因素共同导致了国人对脑卒中认识不够,人们生活方式不健康,生活压力大,使得脑卒中累及人群呈现年轻化的趋势。

1. 我国脑卒中防治筛查体系已初步建立

近几年,在脑防委的带领下,脑卒中知识的宣传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很多老百姓都接受过一次以上脑卒中基本知识的宣教,同时,通过脑防委前期的工作,脑卒中筛查在各基地医院已形成一个成熟的流程,另外基地医院对其分管的基层医院和社区医院相关人员也进行了很好的培训,相关人员均具备脑卒中筛查防治能力,可以说初步脑卒中筛查防治网络已经形成。

另外,脑防委开展了各种全国脑卒中相关技能高级培训班,比如静脉溶栓相关培训、内科治疗相关培训、影像相关培训、支架介入治疗相关培训、手术相关培训等等,通过这些培训课程,为我们培养了一支高技术、高水平的卒中防控专业队伍。人员培养增加,筛查标准流程逐步完善,我国脑卒中防治筛查体系已经初步建立。

2. 仍需加强卒中中心的建设

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其中主要的一点就是宣传力度还不够,仍处于起步阶段;第二,脑卒中筛查、体检等项目,还未进入医保流程;另外,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内蒙、新疆、西藏等地区医疗资源缺乏是一个问题,而类似于北京这样的城市,虽然医疗资源丰富,但是由于交通问题,脑卒中患者在急诊时间窗内溶栓治疗的数量仍很低,不到 2%,距离国外 10%~20% 的比例还差很远,为达到这样的指标,我们还需要加强卒中中心的建设。

卒中中心建设是针对卒中急性期救治的一种举措,卒中中心分为初级和高级两种,初级卒中中心的基本要求是医院重视卒中防治工作,成立了专业的救治团队,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可行规范的溶栓治疗;高级卒中中心是在此基础上,还能进行复杂手术、学术研究、人员培养等工作。

卒中中心的建设原则是: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希望到 2020 年,中国所有的、有条件的医院都能够被认证为初级卒中中心或高级卒中中心,最终使所有脑卒中患者无论在哪里都能得到非常有效的、经济的救治。

3. 远程卒中

而对于地理位置、医疗资源匮乏的地区,美国有一个很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即远程卒中。远程卒中是依托远程网络,把最优质的资源在最需要的第一时间输送给患者。

远程卒中与以往的远程医疗是完全不同的 2 个概念,远程医疗是患者等医生,会诊时间需要等 3、5 天,甚至一周,而远程卒中是医生等患者,即医疗团队在计算机前等待卒中患者的呼叫,一旦需要支持,几分钟内即可完成会诊,马上治疗。这种远程卒中的模式,可使我国脑卒中尤其是区县级卒中患者能够得到早期、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提高患者溶栓比例。

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发改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联合委托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做了一个项目,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通过远程的方式指导养老院实施溶栓治疗,目的就是使这部分患者能够得到有效、快速救治。希望通过这些尝试,最终推广到全国,使溶栓治疗更普及、更规范,最终目标就是使我国脑卒中患者在急性期救治更有效,致残率、死亡率更低。

宣武医院脑卒中防治的经验

首先,我们改进了急诊溶栓流程,尽可能缩短溶栓治疗时间,符合溶栓条件的患者 100% 给予溶栓治疗。同时,通过脑卒中筛查防控工程,使我们每年超声脑血管病筛查患者增加 12~15 万,并建立相关数据库。另外我院开展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颈动脉支架介入治疗技术处于我国领先水平,今后这些技术还需要通过远程网络、会议、各种学术交流等形式推广到全国。

编辑: 李娜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