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卒中时间(沈阳站)精品学术会议顺利召开

2016-08-27 21:17 来源:丁香园 作者:宋珺
字体大小
- | +

8 月 27 日的沈阳,秋意阵阵,由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科学专业委员会、沈阳军区总医院和丁香园网站共同主办的神经病学时间系列会议——「卒中时间」(沈阳站)在辽宁友谊宾馆如期举行。共计150 余位医生参会,专家学者们热情的交流切磋在会场内上演了一幕完美的临床思维碰撞!

会议签到处.JPG
图为会议签到处

沈阳军区总医院作为此次会议东道主,由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陈会生教授致开幕词,陈教授首先欢迎各位远道而来的同仁,邀请大家共享今天这场学术「饕餮盛宴」,并主持了上午的学术会议。

2-徐蔚海.JPG
图为徐蔚海副教授

在上午的讲座中,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徐蔚海副教授与我们分享了《青年卒中的临床诊疗思路》,并就此与参会的各位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交流。徐教授指出根据目前的研究及临床现状,青年卒中最常见的病因还是早老性动脉粥样硬化,青年卒中病因诊断需要谨记一个原则:先考虑典型疾病,少考虑少见疾病的少见表现,诊断的重点应该放在传统病因的筛查,如果找不到传统高危因素和病因再考虑特殊疾病,而且考虑特殊病因时仍应先考虑相对常见的疾病。

3-陈会生.JPG
图为陈会生教授

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陈会生教授为我们带来的讲座题目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抗栓策略思考》,通过该讲座陈教授向大家介绍了血栓形成的机制及治疗靶点,并分析了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目前抗栓治疗的现状,提到抗栓策略中针对的靶人群为高危急性轻中度缺血性卒中(包括HR-NICE),其治疗因秉承早期、重拳、联合、短疗程及序贯原则。

杨中华.JPG
图为杨中华教授

房颤相关卒中进行临床抗栓治疗时,如何监测华法林及调整药物?心源性卒中抗凝治疗的最佳时机为何时?房颤合并颅内外动脉狭窄/颈动脉支架该如何进行抗栓治疗?脑出血逆转华法林的抗凝作用又有哪些?在此次「神经病学时间·卒中时间」(沈阳站)会议上,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神经重症医学科杨中华教授就以上五个问题为我们一一讲解分析。

本次会议下午场由北京天坛医院杨中华教授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吴波教授共同主持。

张永巍.jpg
图为张永巍教授

来自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的张永巍教授开始了下午的首场分享,其分享主题为《AIS多模式血流重建治疗——如何选择恰当的病例》。张教授提到,自2014年血管内治疗被证实其有效后,AIS治疗就进入了新时代,众多研究表明预后明显改善但死亡率无明显差异。那么,临床中如何选择恰当的病人则显得尤为重要。张教授认为,确认是否有大血管闭塞、评估是否有值得挽救半暗带是超时间窗治疗的有效手段,同时还需权衡评价方法对治疗开始时间的影响。

wujialing.jpg
图为巫嘉陵副教授

目前中国脑卒冲后中、重度致残率高达35-40%。与发达国家相比,脑卒中急性期(2周内)康复差距最为显著。急性期康复面临科室间协作流程复杂等体制制约及神经科医生康复意识薄弱、安全性与有效性的精准化平衡等挑战,至此神经康复成为一个被忽视的热点。来自天津市环湖医院的巫嘉陵副教授则认为脑卒中急性期康复是神经科医生的另一把利器,对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吴波.jpg
图为吴波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吴波教授与会分享的主题是《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与脑卒中关系的研究进展》,吴教授认为,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EPVS)在卒中人群中常见,不同分布反映不同的疾病类型。且与年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白质病变、微出血等有密切关系。目前对EPVS的研究仅限于在各种卒中中的分布情况,对卒中发生和复发、预后及治疗的影响研究较少,可能是未来研究的热点。

zhnag.jpg
图为张静波教授

岁入薄.jpg
图为隋汝波教授

刘莹.jpg
图为刘莹医师

夏程.jpg
图为夏程副主任医师

本次会议压轴的仍然是每次「神经病学时间」会议最精彩的环节:病例讨论部分。此次共有 4 个病例分享,台上台下的听众及专家对每个病例都进行了仔细梳理,经过激烈讨论最终给出了正确的诊断。

激烈讨论.jpg
图为会议现场激烈讨论

2016 年「神经病学时间·卒中时间」(沈阳站)会议圆满落下帷幕,感谢今天前来参会的每一位专家和同道,希望「神经病学时间·卒中时间」会议继续带给大家更多相互交流、共同学习的机会。

编辑: 周薇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