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刚教授专访:脑血管病专委会多学科融合促发展

2016-11-02 15:04 来源:丁香园 作者:姚俊华 孙旭婧
字体大小
- | +

北京神经内科学会第一届学术年会(BNA 2016)于 2016 年 10 月 21~23 日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举行。会议期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北京神经内科学会副会长、BNA 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小刚教授接受丁香园专访,介绍了脑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工作计划、脑血管病诊治发展方向等备受关注的内容。

李小刚主任配图.jpg
图 李小刚教授在 BNA 年会上做精彩学术报告

BNA 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的工作计划

BNA 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跟整个学会的宗旨是一样的,主要集中在推动脑血管病方面学术交流、参与社会公益、做好科普等方面的工作。

专委会 2017 年的工作计划,内容非常丰富。首先是学术会议,举办全国的脑血管继续教育学习班、介绍国际卒中大会和欧洲卒中大会的前沿进展、开展学术交流。其次,做一些科普宣传工作,条件成熟情况下组织大型义诊活动,甚至是到边远山区开展一些公益活动。此外,我们专业委员会成员包括京津冀脑血管病专家,将来可以进行一些科研方面的合作,这些内容正在初步规划中。

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患者有效诊治和预后改善

脑血管病是一种多学科疾病,单一学科很难完全解决脑血管方面的所有问题,除了神经内外科的参与,还需要影像科、介入科、康复科、心内科、肾内科、内分泌科等血管相关专业人员加入决策,并需要脑血管方面基础研究的支持。目前在脑血管病诊治领域已逐渐形成了神经、影像、介入、基础研究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方向。

患者发病的诊断、评估、治疗选择以及预防等每一个方面都很重要,因此,完整解决脑血管方面问题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多学科合作。如果多学科团队可以给出一个最佳的、规范化防治方案,患者的预后肯定要比单学科治疗效果好。

如何做好脑卒中患者早期治疗

做好脑卒中患者早期治疗,一方面患者要增加科普知识,另一方面首诊医生对常见脑血管病需要有基本的判断。判断出现的症状是否为脑卒中表现最简单方法是,看病人的语言表达是否正常、肢体是否无力、走路是否平稳、是否头晕,可以根据患者出现的这些症状简单进行判断。

患者发生脑卒中后有些症状是和其他学科交叉的,例如患者头晕,来到医院可能选择神经科、骨科、耳鼻喉科等,这时候患者并不能准确的做出判断。如果到了骨科或者耳鼻喉科,接诊的医生会排除是不是本专科的问题,如果不是,医生则会把患者转到神经科。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脑血管病是个多学科疾病。

作为神经科医生,建议患者不管出现哪一类突发症状,第一时间拨叫急救系统,快速寻求专业支持是最关键的。当患者早期出现症状,送到急诊,经过急诊医生评估或神经内科医生会诊后发现是脑卒中,就可以第一时间做出识别和诊断,进行治疗。

编辑: 孙旭婧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