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NA2016 专访吕佩源教授:脑小血管病研究进展

2016-11-02 20:46 来源:丁香园 作者:姚俊华 孙旭婧
字体大小
- | +

北京神经内科学会第一届学术年会(BNA2016)于 2016 年 10 月 21~23 日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举行。会议期间,BNA 神经重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河北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吕佩源教授进行了关于「脑小血管病研究进展」的学术报告。

会后,吕佩源院长接受了丁香园专访,为我们介绍了脑小血管病的临床特点、最新研究进展,并解答了做好脑小血管病慢病管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的问题。

吕佩源插图.jpg
图 吕佩源院长在 BNA 年会上做精彩学术报告

脑小血管病的临床特点

脑小血管病主要有三大特点,第一是起病隐匿,不像大动脉脑梗死、出血性脑卒中等大血管问题,会导致患者出现偏瘫这种比较严重的临床症状,以及生活能力下降。相比之下,脑小血管病起病时,早期难以察觉,会缓慢出现记忆力下降等认知障碍、大小便困难、失禁、共济失调等症状。

第二个特点是发病率高,是老龄化社会的常见病、多发病。

第三是致残率高,这种残疾主要是指出现高级神经系统致残,如:痴呆、认知不良、定向力下降、反应迟钝、饮食水困难等。

脑小血管病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均有所突破

在诊断方面,根据临床特点识别主要依靠医生的临床经验。诊断方面的进展主要是检查设备发展,在此特别强调的是磁共振成像(MRI)的发展,其分辨率越来越高。随着高科技设备在临床的运用,一些微小结构的变化也可以检测出来。

脑小血管病影像学上突出表现有腔隙性脑梗死、白质疏松、脑微出血、血管周围间隙扩大、微小梗死。其中微小梗死,也称亚毫米级的病灶,一般病灶直径不到 1 mm,通常约为 0.7~0.8 mm,基于影像检查工具分辨率的提高,现在都可以发现。通俗些说脑梗死是「血管堵了」, 微出血则是「血管破了」,微出血量多就会引起临床上的相应症状。MRI 系列产品中,已开发出专门检查点状微出血的序列,这也是技术、设备的进步带来的改变。

在治疗方面,随着药物的开发和上市,给临床上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武器」。新药主要聚焦两方面,一是针对卒中症状的血管治疗;二是针对认知下降、痴呆、反应迟钝、平衡觉下降以及共济不良等症状的治疗。

脑小血管病主要病因及如何做好早防早治

脑小血管病虽然发病率高,但和神经变性病(例如阿尔茨海默病)导致的认知障碍相比,更可防可治,故应重视早防早治。血管性认知障碍发病是血管病变引起的,所以只要把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控制好,就能阻止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

针对危险因素对血管病的预防我们特别强调「四血一心一颈」,「四血」即血压(高血压)、血糖(糖尿病)、血脂(高脂血症)、血小板(血小板的聚集度增高),「一心」是指心脏,包括冠心病、心房颤动、心力衰竭、心功能不全等,「一颈」即颈动脉斑块导致管腔狭窄,这都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危险因素。把这些危险因素控制以后就可以说脑血管病防治工作进行了「一大步」。

在此还要提醒高危人群特别强调注意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叫健康生活方式干预。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教授在北京神经内科学会年会的开幕式上讲到「关口前移、宣教先行」,现在心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都是井喷式爆发,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重视预防、普及血糖血脂血压管理。

著名的《维多利亚宣言》提出的健康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加上最近几年提出的「良好睡眠」四个字,这 20 个字对预防脑小血管病很重要,对预防其他很多慢病也很重要。即健康的行为,决定健康的身体。

编辑: 孙旭婧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