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让你「说睡就睡」的发作性睡病

2016-11-15 19:35 来源:丁香园 作者:河图
字体大小
- | +

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是一种严重的睡眠⁃觉醒节律障碍性疾病,多于儿童或青年期起病,男女发病率相似。部分病人可有脑炎或颅脑外伤史。多数病人伴有猝倒症、睡眠麻痹、睡眠幻觉等其他症状,合称为「发作性睡病四联症」。

既往研究认为发作性睡病是终身性疾病 [1]。2014 年,睡眠障碍国际分类 ( ICSD) 将发作性睡病分为Ⅰ型和Ⅱ型发作性睡病 [2]。发作性睡病的发病率为 30/10 万 ,发病率最高的为日本(160/10 万),最低的为以色列(0.23/10 万)和沙特(4/10 万)[3]

发作性睡病临床表现

发作性睡病起病年龄为 10~30 岁,15 岁为高峰 [4],40 岁以后和 10 岁以前起病少见。表现发作性睡病四联症:

①睡眠发作:表现为不择时间、地点及活动状态的不可抗拒的睡眠发作,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一日内反复多次发生。可伴短暂意识丧失,在阅读、看电视、骑车或驾车、听课、吃饭或行走时均可出现,一段小睡(10~30 分钟)可使精神振作。

②猝倒发作:常由于强烈情感刺激诱发,表现躯体肌张力突然丧失但意识清楚,不影响呼吸,通常发作持续数秒,发作后很快入睡,恢复完全。儿童通常累及面部肌肉,形成所谓的猝倒面(cataplectic face): 精神不振、眼睑下垂、张口发作、舌头突出和做鬼脸。儿童猝倒发作常持续数分钟并且可以丛集样发作。

③睡眠麻痹:是从 REM 睡眠中醒来时发生的一过性全身不能活动或不能讲话,呼吸和眼球运动不受影响,持续数秒至数分钟。发生在早晨睡醒后,发作时意识清楚,可自行缓解,没有记忆障碍,多伴有焦虑发作。睡瘫也有家族性发作的报道 [5]

④睡眠幻觉:常表现为听幻觉、触幻觉和视幻觉;患者可能感觉到不存在的人在自己房间里或者正触摸自己。可发生于从觉醒向睡眠转换(入睡前幻觉)或睡眠向觉醒转换时(醒后幻觉),多为生动的不愉快感觉体验。

其他常见症状包括睡眠周期性肢体运动、记忆力下降、攻击行为和精神症状等。在不同的人群和文化背景下,发作性睡病的临床描述可能有不同,在斯坦福睡眠中心,亚洲患者中较少有猝倒发作,多合并有消极情绪如易怒 [6],而美国患者则有非典型的猝倒发作 [7]

发作性睡病的诊断

国际睡眠障碍分类修订版(ICSD-3)[2] 对发作性睡病提出了诊断标准。

Ⅰ型发作性睡病,必需具备以下两条:

1. 患者具有白天过度嗜睡症状至少 3 个月;

2. 至少具备以下两条中的 1 条,a. 猝倒发作,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显示睡眠潜伏期 ≤ 8 min,出现两次及以上的睡眠始发快速动眼期睡眠;b. 脑脊液 hcrt 浓度 ≤ 110 μg/L 或<1/3 平均正常对照值。

Ⅱ型发作性睡病,必需具备以下 5 项:

1. 患者具有白天过度嗜睡,症状至少 3 个月;

2. 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显示睡眠潜伏期 ≤ 8 min,出现两次及以上的睡眠始发快速动眼期睡眠;

3. 没有猝倒发作;

4. 脑脊液 hcrt 浓度未检测或者检测>110 μg/L 及>1/3 平均正常对照值;

5. 嗜睡症状不能用其他疾病来解释。

发作性睡病的鉴别诊断

1. 癫痫失神发作

多见于儿童或少年,以意识障碍为主要症状,常突然意识丧失,瞪目直视,呆立不动, 并不跌倒;或突然终止正在进行的动作,如持物落地,不能继续原有动作,历时数秒。脑电图可有 3 Hz 的棘-慢综合波。

2. 昏倒

由于脑血液循环障碍所致短暂的一过性意识丧失。多有头昏、无力、恶心、眼前发黑等短暂先兆,继之意识丧失而昏倒。常伴有自主神经症状,如面色苍白、出冷汗、脉快微弱、血压降低,多持续几分钟。

3. Kleine-Levin 综合征

又称周期性嗜睡与病理性饥饿综合征。通常见于男性少年,呈周期性发作(间隔数周或数月),每次持续 3~10 天,表现为嗜睡、贪食和行为异常。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为间脑特别是丘脑下部功能异常或局灶性脑炎所致。

4. 原发性睡眠增多症(diopatnic ltypersomnia)

本病与发作性睡病类似,但日间磕睡可以自我控制,一旦入睡以后可以持续很长时间,24 h 内睡眠均可以超过 10 h 以上,多有家族史。

发作性睡病的治疗

1. 改变生活方式

治疗发作性睡病,其主要目的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帮助患者融入社会。发作性睡病的患者,普遍认为小憩可以帮助他们恢复精力。因此,临床医生应该建议患者与雇主沟通,有计划的白天增加小憩时间,告知患者应避免选择从事长时间持续工作的行业,避免长时间驾驶等等。但总体来说,单独调整生活习惯,对患者的帮助并不是很大,绝大多数患者仍需要药物治疗 [8]

2.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分为针对过度睡眠的治疗和预防猝倒的治疗。

(1)莫达非尼是目前较常用的药物,被认为对下丘脑控制的多巴胺能、组胺能及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均有刺激作用,以此来促进觉醒状态的维持 [9]。主要不良反应有口干、头痛、焦虑、失眠等,超过 67% 的患者可耐受 [8]。目前已被 FDA(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用于儿童。

(2)另一种常用药物为 γ-羟基丁酸盐,用来预防猝倒的发生。研究表明,γ-羟基丁酸盐与莫达非尼合用疗效好于单用莫达非尼 [10]。但由于其成瘾性强,临床上应慎用。

(3)其他药物都主要用于抗抑郁及抗帕金森病治疗,在偶然发现对发作性睡病也有效。一般不作为首选,在患者合并有抑郁症、帕金森病的情况下可考虑选用。

参考文献

[1] Dauvilliers Y, Arnulf I, Mignot E. Narcolepsy with cataplexy.Lancet, 2007, 369: 499⁃ 511.

[2] Thorpy M.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disorders [M]. 3rd. USA: 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 2014: 71-83.

[3] Heier MS, Evsiukova T, Wilson J, et al. Prevalence of narcolepsy with cataplexy in Norway [J]. Acta Neurol Scand, 2009, 120(4):276-280.

[4] Nishino S, Mignot E. Narcolepsy and cataplexy [J]. Handb Clin Neurol, 2011, 99: 783-814.

[5] Vetrugno R, Provini F, Montagna P. Isolated motor phenomena andsymptoms of sleep[J]. Handb Clin Neurol, 2011, 99: 883-899.

[6] Okun ML, Lin L, Pelin Z, et al. Clinical aspects of narcolepsy-cataplexy across ethnic groups[J]. Sleep, 2002, 25(1): 27-35.

[7] Andlauer O, Hyatt Moore IV, Hong SC, et al. Predictors of hypocretin (orexin) deficiency in narcolepsy without cataplexy[J]. Sleep, 2012, 35(9): 1247-1255.

[8] Morgenthaler TI, Kapur VK, Brown T, et al. Practice parameters for the treatment of narcolepsy and other hersomnias of central origin[J]. Sleep, 2007, 30(12): 1705-1711.

[9] Thorpy M. Therapeutic advances in narcolepsy[J].Sleep Med, 2007, 8(4): 427-440.

[10] Wise MS, Arand DL, Auger RR, et al. Treatment of narcolepsy and other hypersomnias of central origin[J]. Sleep, 2007, 30: 1721-1727.

编辑: 李晴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