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死,看我七十二变

2018-04-14 20:42 来源:丁香园 作者:假正经的猫
字体大小
- | +

说到腔隙性脑梗死,你想所知道的影像学表现是怎样的?如果告诉你,下面的 6 张头颅 MRI 均是腔隙性脑梗死的影像学改变,你会相信吗?

1.jpeg
图 1 示急性腔梗的三种影像学演变:(A)52岁男性,左丘脑急性腔梗;(B)37个月后,随访FLAIR显示空洞形成。(C)50岁男性,左内囊急性腔梗;(D)21月后随访,演变为白质病变。(E)77岁男性,右丘脑腔梗;(F)17个月后随访显示病灶消失

脑小血管病累及穿支动脉,在临床上可表现为症状性腔梗,也可表现为核磁可见但无症状性改变,包括白质病变、腔隙状态,以及腔梗的软化囊,通常形成空洞,即所谓的腔隙。有研究将腔隙性脑梗死的演变总结为三类:空洞、白质病变和病灶消失。

临床上,如果我们能识别这种演变规律,不仅可以丰富我们对于腔梗及脑小血管病的认识,甚至可能成为选择治疗策略时的参考。近期发表在 STROKE 上的一篇文章采用核磁技术长程随访症状性腔梗,观察其本身、空洞改变及周围白质的形态学演变。让我一起来学习下:

1. 不同程度空洞的影像学特点

该研究共入组 79 例散发症状性腔梗患者,平均随访 403 d 后, 7 例无空洞,32 例病灶出现完全空洞化,40 例部分空洞形成。

1.png

2.白质高信号的影像学特点

在研究中发现,部分患者腔梗周围出现新发白质高信号,其中17例的新发白质高信号出现在腔梗上部(帽状白质疏松),13例位于腔梗下部(线样白质疏松),12例两者兼具(如下图)。

5.jpeg
图1:MRI FLAIR 序列所示腔梗周围的帽状白质高信号:发病1d,右侧内囊区域可见散在腔隙性梗死灶(A图箭头),梗死灶上一层面无白质信号改变(B图);随访一年(353d)后,腔梗灶呈部分空洞样改变(蕾丝边样表现)(C图箭头),梗死灶上一层面可见帽状白质高信号(D图)。

6.jpeg
图 2 示腔梗周围的线样白质高信号:发病11d,FLAIR(A图箭头)及T2WI(B图箭头)示右侧脑桥可见散发腔隙性梗死灶;随访1年(412d),梗死灶内空洞形成(C图箭头),梗死灶下方>2个层面可见线样白质高信号(D图箭头)

该研究最终认为,半数散发症状性腔梗灶周围可继发不同部位的白质疏松,这些线样或帽状白质疏松改变提示脑小血管病进程中的另一方面。这种继发性改变可能作为提示脑损伤加重的核磁征象,也可能与梗死后运动功能恢复能力及认知损伤相关,但其对临床及预后的指导意义仍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Loos CMJ, Makin SDJ, Staals J, et al. Long-term 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symptomatic lacunar infarcts and surrounding white matter on structur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J]. Stroke. 2018

2.Lee KJ, Jung H, Oh YS, Lim EY and Cho AH. The Fate of Acute Lacunar Lesions in Terms of Shape and Size. J Stroke Cerebrovasc Dis 2017; 26: 1254-1257.

编辑: 陈珂楠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