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高我国罕见病诊疗水平,维护患者健康,2018 年 5 月 11 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 5 部门联合发布了《第一批罕见病目录》,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HoFH)名列其中 1。HoFH 患者早发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可在儿童及青年期发生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并于 20~30 岁之前死亡 2,估计的发病率为 1/16 万~1/100 万 3。
2018 年 10 月 21 日,依洛尤单抗-瑞百安®(HoFH)中国上市会在上海隆重举行,业内专家齐聚,共贺国内医生获得抗击 HoFH 的新「利器」。
罕见病之殇:巧医难为无药之病
作为一种常染色体(共)显性遗传病,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明显升高,以及皮肤/腱黄色瘤。由于 FH 患者从出生就处于高血清 LDL-C 水平暴露状态,故大多在青少年期就发生广泛的动脉硬化,并可见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等心血管事件,纯合子患者的病情尤其严重。因此,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改善 HoFH 患者临床预后的关键。
2018 年 2 月发布的《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筛查与诊治中国专家共识》推荐的 FH 筛查与诊断流程如下。此外,检测到相关基因致病性突变也可诊断为 FH。
FH 的筛查与临床诊断流程
(图片来自《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筛查与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
HoFH 患者早发心血管疾病的根本原因是高 LDL-C 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中国共识推荐,合并 ASCVD 的成人 LDL-C 目标值为<1.8 mmol/L,不合并 ASCVD 的成人为<2.6 mmol/L,儿童<3.4 mmol/L;或至少将 LDL-C 水平降低 50%2。
此前,HoFH 患者的治疗选择较为局限。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徐标教授在会上一针见血地指出,HoFH 患者即使接受最大耐受剂量的强效他汀治疗,或用他汀和依折麦布联合治疗,疗效依然十分有限,很多患者无法有效控制 LDL-C 水平以避免心血管事件。
创新药物重磅破局 剑指 HoFH
HoFH 患者对更有效药物的迫切需求促使科研人员不懈寻求降低 LDL-C 的新干预靶点,努力最终换来了以依洛尤单抗(evolocumab)为代表的前蛋白转换酶枯草溶菌素 9(PCSK9)抑制剂的问世。
PCSK9 通过与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LDLR)结合,降低肝脏从血液中清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能力。依洛尤单抗则通过抑制 PCSK9 与 LDLR 的结合,增加了能够清除血液中 LDL 的 LDLR 的数目,从而降低 LDL-C 水平。
研究显示,依洛尤单抗可显著降低 HoFH 患者通过饮食和调脂药物治疗仍无法降低的 LDL-C 水平。较安慰剂相比(治疗 12 周时),依洛尤单抗降低 HoFH 患者 LDL-C 水平达 31%4,其长期疗效与安全性也在长期治疗的研究中得到了证实 5。
尽管中国共识明确推荐经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 LDL-C 不能达标的患者应用 PCSK9 抑制剂 2,但此前国内并无相关药物,直到依洛尤单抗(瑞百安®)上市打破了「无米之炊」的困局。
中国首个 PCSK9 抑制剂 开启 HoFH 诊疗新篇章
今年 7 月 31 日,依洛尤单抗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成为首个在中国获批用于治疗成人或 12 岁以上青少年 HoFH 的 PCSK9 抑制剂,无疑具有突破性意义。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王绿娅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依洛尤单抗的获批与上市满足了国内 HoFH 患者的迫切治疗需求,为 HoFH 患者带来了新的生命希望。而中华慈善总会在安进公司的支持下推动的慈善援助项目,切实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徐标教授进一步指出,不同于既往降脂药物往往有损伤肝功能、引起肌肉不良反应、升高血糖等副作用,依洛尤单抗在强效降低 LDL-C 的同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无肝毒性、肌肉毒性。
结语
此番依洛尤单抗重磅上市,于国内 HoFH 患者可谓是一场及时雨,对中国 HoFH 诊疗事业也具有划时代意义。不久的将来,依洛尤单抗更广泛适应症的审批申请工作有望取得进展,届时必将为更多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降脂选择。安进也将在这些领域持续深耕,结合自身科研优势,积极携手专家与临床医生将更多创新药物带给中国患者,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等. 关于公布第一批罕见病目录的通知. 国卫医发〔2018〕10 号.
2.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学组,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筛查与诊治中国专家共识.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8,(2):99-103.
3.Cuchel M, et al. Eur Heart J. 2014 Aug 21; 35(32): 2146–2157.
4.Raal FJ, et al. Lancet.2015;385:341-50.
5.Blom DJ, et al. N Engl J Med. 2014;370:1809-1819.